加盟欺诈行为下如何依法撤销加盟合同



近年来,特许经营模式在国内迅速发展,但部分特许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欺诈行为,导致被特许人权益受损。面对此类情形,法律赋予被欺诈方撤销权以矫正失衡的交易关系,但权利行使需严格遵循法定要件与程序。

一、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欺诈需满足四要件:特许人具有欺诈故意、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被特许人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基于错误认识签订合同。在加盟领域,典型欺诈行为包括虚构商标权属、夸大盈利数据、隐瞒行政处罚记录等。例如北京某法院审理的"香香服饰案"中,特许人虚构与韩国企业的关联关系,被认定为欺诈。

司法实践中,法院重点审查特许人披露义务履行情况。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业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5条明确,直接关系特许经营实质内容的信息隐瞒构成欺诈。如特许人未披露核心经营资源即将到期、经营场所存在产权纠纷等,均可能被认定影响缔约决策。

二、撤销权的行使要件

行使撤销权需把握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除斥期间,《民法典》第152条规定欺诈情形撤销权存续期间为知道事由后一年。在"申某诉天才公司案"中,法院以当事人发现欺诈后未及时主张权利为由驳回诉求,凸显时效把控的严格性。其次是权利主体限定,仅受欺诈方享有单方撤销权,且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加盟欺诈行为下如何依法撤销加盟合同

程序层面,撤销权必须通过诉讼或仲裁行使,单方通知不产生法律效力。证据收集应注重保留招商宣传资料、往来函件、付款凭证等原始材料。如江苏某法院在二手车买卖欺诈案中,依据维修记录和第三方检测报告锁定车辆事故史,为撤销合同奠定证据基础。

三、法律后果与责任承担

合同撤销产生溯及力,双方应返还财产。特许人需退还加盟费、保证金等款项,若已实际使用经营资源,则需折价补偿。2023年河南某法院判决的特许经营合同撤销案中,法院在返还6万元加盟费基础上,综合考量软件使用周期酌定折价补偿比例。

过错责任划分直接影响赔偿范围。特许人故意欺诈需赔偿直接损失与可预期利益损失,但被特许人未尽审慎义务可能减轻特许人责任。上海某案例显示,加盟商未核实特许人专利证书真伪,被认定承担30%过错责任。特许人还可能面临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备案、罚款等行政处罚。

四、司法裁判的核心考量

法院审查重点聚焦经营资源真实性。在"小章诉电子科技公司案"中,特许人未取得平台运营资质成为撤销合同的关键依据。裁判文书显示,83%的特许经营纠纷涉及商标、专利等核心资源瑕疵。证据证明标准方面,欺诈事实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程度,高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盖然性标准。

裁判尺度呈现类型化特征。对于虚假收入承诺类欺诈,法院多支持全额返还加盟费;针对隐瞒经营风险类欺诈,则可能根据风险转化程度酌定责任比例。北京三中院2024年数据显示,特许经营合同撤销案件支持率约67%,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反映司法对弱势缔约方的保护强化。




上一篇:加盟商如何向法院提起诉讼追回损失及赔偿
下一篇:劣质网线对长距离网络传输有何负面影响
加盟商如何向法院提起诉讼追回损失及赔偿
如何防范电商平台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旅游公司加盟_餐饮加盟
如何向12315投诉抖音商家的侵权行为
如何向商务部门投诉加盟费用未退还问题
用户行为习惯如何影响厕所使用效率
厘米秀平台的违规行为有哪些
占用消防通道的违法行为如何处理
如何有效投诉出租车司机故意绕路行为
哪些媒体渠道适合曝光物业管理不当行为
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曝光不当行为
如何在反恐精英2.0中报告语音聊天滥用行为
举报保险违规行为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事故现场应避免哪些行为
忽视哪些行为信号可能预示关系危机
什么叫pc行为—pc是啥意思 男女之间
使用盗版MP3音乐是否等同于偷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