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从单一课堂讲授转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协同育人机制不仅关乎教育资源的整合,更涉及教育主体间的深度联动,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多维互动的育人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与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如何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成为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党建引领:凝聚育人核心

党的领导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政治保障与方向指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党组织承担着统筹策划、组织协调的核心职责,通过整合行政、教学、后勤等多方力量,形成育人主体的协同网络。例如,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指出,党既要指导思政课程的理论武装体系,又要协调管理服务、安全稳定等具体工作体系的配合,将分散的育人力量整合为系统化合力。无锡市中小学“三全育人”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将党委领导纳入协同育人评价体系,通过制度设计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福建省委通过“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将心理健康、价值观教育等模块纳入党委统一领导框架,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网络。

课程融合:贯通学科边界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思政+”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库,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的教学体系。这种跨学科协作机制,使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嵌入家国情怀、科学等思政元素。北京联合大学的研究表明,课程思政需遵循“研、定、寻、合”四步整合法,从学科知识点中提炼哲学思维与方法论,例如在工程类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医学课程中强调生命,形成“1+1>2”的育人效应。青海师范大学的实践则证明,民族地区高校通过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与民族文化,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

如何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平台联动:拓展育人场域

育人空间的拓展需要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的立体化整合。新乡市凤泉区实验学校打造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校园电视台、红色主题展等载体,将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至社区,形成浸润式教育环境。其开发的“灾难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将疫情防控实践转化为生动的思政素材,实现教育场域与社会热点的无缝对接。在技术赋能方面,深圳市南山区搭建智慧课堂教学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参与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技术驱动的精准化教育模式,使思政课突破时空限制,形成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无锡市通过建立市校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构建起覆盖50所特色学校的实践育人网络,将江南水乡文化、民族工商业历史等地域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

师资协同:激活主体动能

教师队伍的专业协作是机制运转的人力支撑。河北北方学院的研究揭示,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存在“三支队伍孤岛”现象。破解之道在于建立“主课堂+”立体模式,例如辅导员参与专业课教学设计、思政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形成“理论讲授—行为引导—实践深化”的育人链条。青海师范大学通过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将心理咨询师、思政教师纳入学生社区服务体系,在学业辅导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实现管理服务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成都市青羊区构建的“跨界专家团队”,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人才,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教研与案例研讨,提升教师队伍的协同育人能力。

评价驱动:完善制度保障

科学评价体系是机制长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分级管控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提出,需建立包含风险识别、过程监测、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系统。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评价结合,既考察舆情应对成效,又评估价值观引导效果。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实施的“双轨评价”机制,将家长满意度、社区参与度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倒逼育人主体打破围墙思维。这种多元评价体系,促使教育者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形成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




上一篇:如何有效避开霜火岭早晚交通高峰期
下一篇:如何查找高速公路沿线加油站实时分布信息
QQ空间相册权限如何与个人资料隐私配合
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和卫生习惯预防干咳
如何保存和加热老母鸡汤
如何维护量具的精度
车险续保时如何更新无出险记录以获得优惠
如何组织车展上的维权团队
资金申请书中的执行计划如何编写
视觉艺术如何启发我们的写作
如何用音乐激发对母亲的情感回忆
如何在贪吃蛇中实现社交功能
如何避免自制清洁剂损坏被清洁表面
如何在iPad上备份财务软件数据
辣椒油的颜色和香气如何影响成品
维权过程中如何保护证据的有效性
如何评估笔记本散热系统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