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华宇学院课外活动对综合素质提升有何帮助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的本科院校,山东华宇工学院通过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将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外活动育人路径。这种将学科竞赛、社团活动、体育赛事等元素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为学生搭建了全方位成长平台。
思政引领与价值塑造
在“课程思政”理念驱动下,山东华宇工学院将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入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出版《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精选》等创新教材,106个涵盖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思政案例,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自然接受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熏陶。例如体育课程开发的66个思政案例,将团队协作、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转化为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实现运动技能传授与价值观传递的有机统一。
这种浸润式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说教局限。在第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4000余人次参与的英语演讲、数学建模等赛事,不仅检验专业能力,更通过“理解当代中国”等主题赛事设计,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正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所强调,这种实践性思政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价值引领与专业培养“两张皮”的难题。
实践能力与创新突破
课外活动作为能力转化的试验场,在山东华宇工学院呈现出显著的产出导向特征。学校构建的“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赛事体系,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2023-2024学年数据显示,学生在华为ICT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斩获91项奖励,其中网络工程专业团队更成为山东省唯一晋级全球总决赛的代表队。这种以赛促学的培养机制,使70%以上参赛学生掌握了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在创新创业领域尤为突出。2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中心年均孵化127个省级以上项目,学生专利授权量三年达514项。通过“三层次三平台”培养体系,课外创新活动与专业教育形成闭环,202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1.2%,远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这种实战化训练模式,使课外活动成为连接课堂与产业的桥梁。
体质锤炼与意志磨砺
体育活动的育人价值在该校得到创造性转化。通过组建15个体育俱乐部,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年均开展500余场赛事活动。羽毛球大赛、篮球联赛等品牌赛事,不仅培育出省大运会铅球冠军等竞技人才,更通过常态化训练机制使85%学生养成规律锻炼习惯。数据显示,采用俱乐部制改革后,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提升23%,心理问题发生率下降17%。
这种体育育人模式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在“演WU大赛”等创新赛事中,啦啦操、武术等项目的艺术化呈现,使美育与体育实现跨界融合。参赛学生在赛后访谈中普遍反映,高强度训练带来的不仅是奖牌,更是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这种综合素质被用人单位列为优先录用指标。
职业素养与跨界融合
课外活动的职业导向性在产教融合中凸显价值。与15家龙头企业共建的6个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学生社团活动。在智能物流装备实验室等296个实践平台中,学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完成344项横向课题,技术成果转化率达38%。这种“真环境、真项目”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稳定在82%以上。
跨专业社团活动则催生复合型人才成长。外语社团与数学建模协会联合开发的智能翻译系统,在“外教社·词达人杯”赛事中摘得桂冠。这种文理交叉的课外创新实践,印证了学校“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前瞻性——32.1%的实践学分占比、21.1%的选修课弹性空间,为跨界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上一篇:展位预算规划对申请成功率有哪些影响 下一篇:山东华宇学院选修课补选阶段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