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雪糕品牌营销策略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探讨
近年来,冰淇淋市场掀起了一场静默的“价格革命”。超市冰柜中,动辄10元以上的雪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平价产品,甚至出现单支售价超60元的“天价雪糕”。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推动,更是网红品牌通过密集营销、重塑消费认知所引发的市场变局。当雪糕从消暑食品演变为社交货币,其价格逻辑早已脱离传统制造业的框架,转而成为品牌策略与消费心理博弈的产物。
营销投入推高终端价格
当代网红雪糕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流量经济的胜利。以钟薛高为例,其在小红书平台投放超3万篇种草笔记,抖音开箱视频播放量破亿,李佳琦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突破千万量级。这种全渠道营销策略虽迅速打开品牌知名度,但推广成本直接转嫁至产品售价。据乳业分析师宋亮研究,传统雪糕生产成本占比约40%-60%,而网红品牌营销费用占比高达60%以上。
品牌方对营销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为维持市场热度,企业不得不持续推出联名款、限定款产品。例如钟薛高与泸州老窖联名的“断片雪糕”,与三只松鼠合作的“海鲜雪糕”,每次跨界都伴随着新一轮广告投放。这种高频次的内容输出虽强化了品牌记忆点,但也导致单支雪糕需分摊的推广成本持续攀升。某代工厂负责人透露:“同样品质的雪糕,贴上网红品牌标签后,出厂价可提高3-5倍。”
品牌溢价重构价值体系
网红雪糕通过文化符号植入完成价值重构。钟薛高的“瓦片造型”融合传统建筑元素,须尽欢的国风包装借鉴敦煌壁画,这些设计策略将产品从普通冷饮升格为文化消费品。北京商业经济学会调研显示,73%的消费者认为“具有文化内涵”是接受高价雪糕的核心理由。品牌还通过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性,如钟薛高88元/支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仅发售2万支即引发抢购,成功树立高端形象。
这种溢价策略倒逼全行业价格体系调整。当网红雪糕突破20元价格带后,传统品牌被迫推出中高端产品线。伊利推出16元的“须尽欢”系列,蒙牛开发12-18元的“蒂兰圣雪”,区域性品牌如东北大板也推出9.8元的“黑巧系列”。第三方数据显示,2021-2023年雪糕市场均价年增长率达12.7%,远超CPI涨幅。
渠道博弈催生定价畸形
便利店与商超的渠道特性加剧价格扭曲。由于冰柜空间有限,终端更倾向陈列高毛利产品。某连锁便利店采购负责人坦言:“每支网红雪糕的渠道利润是传统产品的3倍,且周转速度更快。”这种利益驱动下,平价雪糕逐渐从城市核心商圈消失,形成“冰柜里的消费升级”现象。
冷链物流的特殊性也推升成本。网红品牌为保障配送品质,普遍采用-78℃干冰运输,物流成本比普通冷链高出40%-60%。叠加直播电商的流量费用后,线上渠道实际成本反超线下。钟薛高曾测算,电商直营模式下单支雪糕的隐形成本达8.5元,远超传统经销体系的3.2元。
市场反馈引发价格修正
消费者认知觉醒催生“雪糕护卫”现象。2024年社交媒体监测显示,“反雪糕刺客”话题阅读量超23亿次,平价雪糕测评视频日均新增超2000条。这种集体抵制迫使部分品牌降价求生,如钟薛高经典款从18元降至5元,中街1946多款产品价格腰斩。批发市场监测数据表明,2024年网红雪糕终端售价平均回落37%。
行业监管的介入加速价格体系重塑。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冷冻饮品标价指引》,要求实体店设置价格公示牌,电商平台须明示单支售价。新规实施后,上海、杭州等地查处雪糕价格欺诈案件127起,最高单案罚款50万元。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价格盲盒”乱象,倒逼企业回归成本定价逻辑。
当某品牌创始人乘坐绿皮火车赴京协商债务的新闻登上热搜,这场由营销驱动的涨价狂欢已显疲态。数据显示,2024年雪糕市场10元以上产品销量同比下降42%,而3-5元区间产品份额回升至58%。这场价格博弈的终局揭示:脱离品质支撑的营销溢价终将被市场修正,而真正的价值创造,仍需回归产品本质。
上一篇:网红推荐的宝宝面霜可能存在哪些隐患 下一篇:网络交易跨省维权如何确定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