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借力张云雷流量能否实现可持续传承
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主导的传播时代,传统曲艺与流量明星的结合成为文化传承的热点议题。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凭借《探清水河》的破圈效应,以“辫儿哥哥”的国风形象成为传统艺术年轻化的标志性符号。他的个人热度与曲艺传播深度绑定,既为行业注入活力,也引发争议:当传统艺术嫁接流量密码,究竟是昙花一现的营销狂欢,还是可持续传承的创新路径?
流量效应:破圈传播的双刃剑
张云雷的走红印证了新媒体时代“以人带艺”的传播逻辑。他将太平歌词、京韵大鼓等传统曲艺形式融入相声表演,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裂变式传播。据统计,其改编版《锁麟囊》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次,相关曲艺视频播放量累计超30亿次。这种传播效率远超传统剧场演出,让《白蛇传》《照花台》等濒临失传的曲目重回大众视野。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张云雷的粉丝群体中,有72%的“95后”因他而首次接触传统曲艺。
但流量依赖也暗藏风险。粉丝群体呈现显著的“偶像驱动”特征,其注意力更多聚焦于张云雷的个人魅力而非艺术本体。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指出,当粉丝高呼“爱的不是曲艺而是张云雷”时,折射出艺术传播的“人格化陷阱”——一旦核心人物热度消退,依附其上的传统艺术可能再度陷入传播困境。这种矛盾在张云雷的跨圈合作中尤为明显:其演唱会场景下的荧光棒应援虽扩大了受众基数,却也引发“消解曲艺严肃性”的质疑。
创新路径:传统与流行的化学反应
张云雷对曲艺的现代化改编提供了“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样本。他将吉他引入《探清水河》的民谣化演绎,打破曲艺表演的程式化框架;在相声段子中植入网络热梗,使传统“说学逗唱”与现代生活场景产生共鸣。这类尝试并非简单拼接,而是基于对曲艺本体的深刻理解。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评价其表演“骨子里是传统,形式上敢突破”,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策略,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感知曲艺魅力。
这种创新需要精准把握艺术本质的“度”。光明日报案例显示,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影视化叙事与沉浸式体验实现破圈,其成功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在保留戏曲唱腔精髓的同时重构舞台表达。张云雷的实践与之异曲同工:其改编作品始终以曲艺的声腔体系为根基,流行元素的嫁接服务于情感表达而非猎奇。这种创作逻辑使得《休洗红》等作品既延续曲艺的故事性特质,又契合当代审美趣味。
传承困境:从流量热潮到系统重构
可持续传承不能止步于短期热度。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调研表明,张云雷引发的“曲艺热”存在明显断层:仅有13%的粉丝会主动学习相关技艺,多数人停留在碎片化观赏阶段。这种现象暴露传统艺术传播的结构性矛盾——新媒体降低了接触门槛,但系统化传承仍需专业训练与文化浸润。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强调:“流量可以打开窗户,但要让阳光持续照亮房间,必须建立完整的传习体系”。
破解困局需要制度性支撑。抖音平台数据显示,3446名戏曲演员通过直播拓展观众,但其收入仍高度依赖打赏分成,缺乏与专业院团的考核衔接。吴文科委员提出的“职业化培养”方案具有借鉴价值:将直播频次、内容质量纳入院团考核体系,构建“线上传播-线下深造”的人才成长通道。这种机制若能落地,或可为曲艺传承开辟新路径。
社会价值:文化认同的深层唤醒
张云雷现象的最大价值在于激活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其粉丝自发组织的“曲艺知识接龙”“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将追星行为转化为文化实践。这种从“观赏”到“参与”的转变,契合Z世代“体验式消费”特征,使传统艺术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中国戏曲学院的跟踪研究表明,参与过此类活动的粉丝中,38%会持续关注地方曲种发展。
更深层的文化自觉正在形成。当“德云女孩”用荧光棒为太平歌词打call,实质是在重构传统艺术的当代仪式感。这种看似违和的混搭,恰是文化符号重获生命力的体现。正如《敦煌藏画》等文化类节目通过年轻唱作人实现古今对话,张云雷的流量效应证明: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需要包容更多元的表现形态与参与方式。
上一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维权过程中的协同运用策略 下一篇:伤害后的自我宽恕需要经历哪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