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理核电站产生的高放射性废物
随着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需求的激增,核能作为低碳基荷电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核电站运行产生的高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因其长达数万年的辐射周期和生物毒性,成为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难题。近年来,全球在高放废物处理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政策创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处理:固化与封装创新
高放废物的玻璃固化技术被视为当前最有效的处理手段。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冷坩埚技术,通过将废液与玻璃基材在1700℃高温下熔融,形成稳定玻璃体,实现了放射性核素的千年禁锢。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精准控制电磁场分布,使熔融玻璃在铜制冷坩埚内形成均匀的“锅巴”保护层,既防止高温腐蚀设备,又确保固化体结构稳定。德国德累斯顿-罗森多夫赫尔姆霍兹中心则另辟蹊径,开发出基于石墨烯氧化物的吸附材料,可选择性回收核废料中的镧系元素,为资源循环利用开辟新路径。
在封装环节,瑞典提出的四层防护体系具有代表性。第一层采用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第二层为抗腐蚀铜合金密封罐,第三层填充膨润土缓冲材料,第四层依托花岗岩地质屏障。这种“多重屏障”设计使放射性物质泄漏风险降低至十万年一遇。韩国近期通过的《高放射性废物储存特别法》明确要求,2030年前在全罗南道灵光市核电站建成包含临时储存、中期处置和永久封存的完整设施链,形成从技术到空间的全周期管理。
地质处置:构建多层屏障体系
深层地质处置库被认为是高放废物永久隔离的终极方案。芬兰奥尔基卢奥托岛的安克罗储存库是全球首个投入运营的设施,其将封装后的废物罐埋入地下500米的花岗岩层,利用岩体低渗透性和稳定性实现自然隔离。该库采用“钻孔-回填”工艺,每个铜罐周围填充膨润土,遇水膨胀后可形成自密封结构。中国于2020年发布的《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设施》核安全导则,要求处置场选址需满足万年尺度地质稳定、水文条件简单、岩体完整性高等七项指标,并在甘肃北山基地开展了长达20年的场址特性评价。
地质处置并非简单填埋,而是系统工程。以瑞典为例,其处置体系包含废物分类、包装材料研发、缓冲层设计和远程监控四部分。针对不同半衰期核素,短寿命废物采用混凝土容器浅层处置,而乏燃料则需特种钢-铜复合容器深埋。监测数据显示,这种分级处置可使地表辐射剂量控制在天然本底值的1%以下。
政策法规:完善全周期管理体系
法律体系建设是核废料管理的基石。韩国通过《电别法》打破地方博弈僵局,建立中央直管的基础设施审批机制,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确保处置场选址科学性。中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确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要求核设施退役计划需提前20年编制,并设立专项基金保障处理费用。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新增“废物长期安全评估”章节,强制要求采用概率安全分析法预测万年尺度风险。
市场化机制也在发挥作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各国普遍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要求核电企业按发电量缴纳处理基金。法国阿海珐集团开发的“核废料银行”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处理费用透明化管理,已吸引14个国家参与。首尔科技大学刘承勋教授指出:“只有将技术标准转化为法律约束,才能避免‘重发电、轻治理’的行业困局。”
国际合作:破解技术困境
高放废物处理超越国界,需要全球协同。欧盟资助的MaLaR项目集合德、法、瑞等国科研力量,致力于从核废料中分离稀土元素,既减少放射性库存,又缓解战略资源短缺。项目负责人Kristina Kvashnina强调:“突破镧系元素分离技术,可使高放废物体积减少40%,同时创造每吨1.2万欧元的资源价值。”芬兰安克罗处置库的建设经验正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平台向越南、埃及等新兴核电国家输出,其“社区参与计划”创新性地将处置库上部建设为博物馆,用可视化技术消除公众恐惧。
维度同样不容忽视。德国下萨克森州戈勒本临时储存场的教训表明,缺乏公众沟通会导致项目搁浅数十年。中国在广元玻璃固化设施运营中,建立实时辐射数据发布系统,并邀请周边居民参与监督委员会,这种“阳光处置”模式使项目接受度提升至87%。正如《核能复兴》报告所述:“解决核废料问题,既需要工程师的智慧,更需要社会学的洞察。”
上一篇:如何安排孩子阳性期间的进餐时间和频率 下一篇:如何实现Python环境下的人脸实时识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