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否开设古代汉语相关课程
成都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高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社科领域亦展现出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学科特色。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复兴,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其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备受关注。本文围绕成都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展开探讨,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术研究、学生实践等多个维度解析其教学现状与特色。
课程体系架构
成都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根据该校公布的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中明确包含“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其中,《古代汉语1》与《古代汉语2》分别设置于本科低年级阶段,课程代码为文新学院开设的必修科目,总学时为96学时(分别为48学时/学期),学分累计达6学分,与《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构成语言类基础课程群。
在课程衔接方面,古代汉语教学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字学概论》等选修课程,均以古代汉语知识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硕士点,其考试科目中包含《古代汉语基础》,反映出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这种“基础-拓展-深化”的三级课程架构,既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也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
教学内容特色
该校古代汉语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材方面,主要选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经典教材,同时融入俞理明、雷汉卿编著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涵盖文字、音韵、训诂三大板块,特别强化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识读训练,以及《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的篇章精读。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设计中融入了巴蜀地域文化元素。在文选讲解环节,教师常以三星堆青铜器铭文、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等本土出土文献作为教学案例。这种将考古发现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课程趣味性,又强化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据该校《教学进程表》显示,实践环节占总学时20%,包含古籍点校、方言调查等实训项目,其中“杜甫草堂碑刻文字整理”已成为特色实践品牌。
学术研究支撑
学科建设方面,古代汉语教研团队依托“巴蜀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古典文献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近五年,该专业教师在《古汉语研究》《文献》等核心期刊发表《蜀石经异文考辨》《敦煌写本俗字谱系研究》等论文17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官话历史层次研究”等课题4项。这些科研成果通过“学术前沿讲座”“科研反哺教学”等机制,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将古代汉语列为重点考核科目。2023年考研复试数据显示,报考该方向的考生古代汉语平均分达128分(满分150),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学术梯队建设方面,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2人担任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师资结构。
教学成效评估
从学生发展维度观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呈现多维表征。在专业竞赛方面,该校学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古籍整理大赛”奖项,2024年更斩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国赛一等奖,参赛作品《川陕苏区红色标语语言特征研究》直接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进行革命文献解读。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近三年毕业生中,有12%进入文博系统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3%考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这些职业选择均与扎实的古代汉语功底密切相关。
教学反馈机制亦体现创新特色。课程组建立“古汉语学习云平台”,收录甲骨文三维建模数据库、方言语音库等数字资源,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完成青铜器铭文拓片制作等实践项目。2024年教学评估数据显示,该课程学生满意度达92.7%,其中“教学内容时代性”“实践环节创新性”两项指标高于同类课程均值。
上一篇:成都医学院在自贡中医院有实习点吗 下一篇:战斗协同作战能否提升羁绊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