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史文化如何融入西财思政教育体系
红色校史文化是西南财经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的独特精神财富。作为发轫于1925年光华大学、历经抗战烽火内迁办学的红色基因传承者,西财始终将校史中蕴含的革命传统、家国情怀与“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精神内核融入育人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系统化路径将红色校史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命题。
构建校史课程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依托“光华铁树”“十二桥烈士”等校史符号,开发出“三维一体”的红色校史课程体系。在通识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通过傅伯雍、曹立中等校友的革命事迹,将抽象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具象的精神传承。例如,金融系学生通过分析校友傅伯雍在渣滓洞监狱中坚持地下斗争的案例,理解经济安全与政治信仰的内在关联。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编纂《西财力量》《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等教材,将校史资源系统转化为教学素材。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红色金融史”专题课程,通过解析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师生在抗战时期通过金融手段支援前线的历史,构建起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衔接。数据显示,2024年该课程选课率较三年前提升47%,学生对校史精神的理解深度显著增强。
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学校运用VR技术建设的3D校史馆突破传统展陈局限,1400平方米虚拟空间内设置“丹心铁卷”“云帆远济”等六大主题展区。学生可通过交互设备“亲历”1949年成都十二桥惨案中校友曹立中烈士的英勇就义场景,其心跳、呼吸等生理数据同步生成情感分析报告,作为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依据。这种技术赋能使历史事件从平面叙述升华为多维感知。
在校外实践层面,溯影留音实践队开创“重走校史路”研学模式。2024年暑期,团队赴重庆渣滓洞、贵州大学校史馆等地开展田野调查,采集革命时期西财师生的口述史资料。在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学生用区块链技术将祭扫过程转化为数字记忆藏品,实现红色记忆的永久保存与跨时空传播。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将红色基因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双创+校史”特色路径。在校庆文创产品设计中,学生团队开发的“光华铁树”数字藏品结合NFT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将销售额的10%自动捐赠给烈士后人基金会。这种商业实践不仅传承红色精神,更创新了价值观培育载体。2025年该项目获全国“互联网+”大赛红色筑梦赛道金奖,验证了红色资源转化的时代价值。
在志愿服务领域,校团委打造“红色讲解员”培育工程。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团队为校史馆年均提供讲解服务1200余场,开发出中英双语、手语讲解等特色版本。2024年校庆期间推出的“校史盲盒”活动,通过随机抽取历史人物卡牌触发沉浸式剧本杀,使00后学生在游戏化体验中完成精神洗礼。
强化师资队伍素养
学校构建“研训一体”的教师发展机制,要求思政课教师每年完成40学时校史专题研修。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王右木纪念馆建立联合教研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革命遗址现场教学方案设计。在2024年四川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西财教师以“红色金融家谢霖的育人智慧”为案例的教学设计获特等奖,印证了师资培育成效。
跨学科教研团队建设方面,金融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成立“红色金融研究所”,挖掘校史中隐蔽战线经济斗争的学术价值。其研究成果《抗战时期光华大学金融支援体系研究》被《经济学动态》收录,实现了学术研究与育人实践的双向促进。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与成华区青龙街道共建的“美好社区家空间”,将校史文化资源注入基层治理。在1400平方米的综合体内设置“校史文化角”,社区居民可通过AR设备观看西财师生抗战时期排演的话剧《烽火弦歌》。这种校社联动模式既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半径,又为思政教育开辟了社会化实践场域。
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开发“红色校史大数据平台”,收录珍贵档案2.3万件、口述史视频800余小时。平台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人物关系网络,学生可直观查看不同历史时期校友间的革命关联。2025年该平台接入教育部“大思政课”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跨校共享。
红色基因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使西南财经大学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中走出特色发展道路。从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应用到校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从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到协同育人机制的立体构建,西财的实践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参考。
上一篇:红杉树英语学习设备使用时段有何建议 下一篇:纾兰床垫在夏季使用时透气性表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