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如何通过学术竞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莆田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电子设计到工程实践,从数学建模到创新创业,校园内外的竞赛平台不仅成为学生锤炼专业能力的练兵场,更成为连接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桥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机制,构建竞赛管理体系
教务部门通过系统化设计,建立起覆盖赛事遴选、资源调配、过程监管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参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竞赛评估标准,学校对省级以上赛事实施分类分层资助制度,重点支持与区域产业需求契合度高的品牌赛事。在2024年福建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校级选拔中,教务处以新能源车、智能物流等赛道为核心,配套专项经费支持设备采购与导师团队建设。
该体系强调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各学院历年参赛数据调整资源配比。如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凭借在通信技术领域的积累,连续三年获得“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一等奖,学校相应提高其竞赛专项基金额度,形成“优势学科-重点赛事-持续投入”的良性循环。这种精准施策的策略,使得竞赛资源投入效率提升40%,学生人均获奖率增长25%。
校院联动,搭建实践创新平台
通过建立校院两级协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校级层面统筹协调跨学科赛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务处联合三创学院搭建展示平台,引入企业评委进行项目孵化指导。2023年校级决赛中,智能制造学院的“智能救援机器人”项目获得红旅赛道金奖,直接获得莆田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孵化支持。
院系层面则深耕专业领域赛事,形成品牌化竞赛集群。数学与金融学院通过组织数学建模校赛培育种子选手,在2024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中斩获37项省级以上奖项,其建立的“老带新”梯队培养模式,使低年级学生参赛覆盖率提升至65%。商学院持续举办的“商道”案例分析大赛,将企业真实经营数据引入竞赛案例库,参赛学生在市场分析模块的平均得分较常规教学提高28%。
产教融合,深化实践育人内涵
学校构建起“竞赛-课程-产业”三维联动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竞赛课题。在第三届“实达迪美杯”软件设计大赛中,参赛团队直接对接企业数据处理需求,14支决赛队伍中有3项作品获得软件著作权并投入实际应用。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2024届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估中,工程实践能力指标高于省内同类院校12个百分点。
深度校企合作催生出特色培养路径。工程实训中心与庆川数控共建的智能制造创新工坊,不仅为工程实践竞赛提供设备支持,更形成“竞赛获奖-专利转化-产品迭代”的闭环。近三年该平台累计孵化学生专利23项,其中“数控机床温度补偿系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以赛促教,推动教学范式变革
学科竞赛倒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传智杯”IT技能大赛考点融入《数据结构》课程考核,开发出“模块化教学-竞赛模拟-项目实操”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算法设计能力合格率从72%提升至89%。英语系重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大纲,参照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评分标准,建立“文献研读-案例分析-竞赛论文”递进式训练体系。
教师团队通过竞赛指导实现教学能力升级。在指导学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过程中,数学系教师团队开发出“问题导向型数学建模”教学法,相关成果获评省级教改项目。这种“竞赛反哺教学”的机制,使近三年校级精品课程中竞赛关联课程占比达43%。
长效激励,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学校构建起涵盖学分认定、评优推免、绩效奖励的立体化激励体系。依据《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条例》,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可置换2-4个创新学分,近三年累计有327名学生通过竞赛学分完成毕业要求。在研究生推免环节,机电学院将竞赛成绩纳入综合测评体系,2024届推免生中具有省级以上竞赛经历者占比达78%。
教师激励机制同样成效显著。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等A类赛事获奖的教师,其教学业绩考核可直接认定为优秀等次,相关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全校竞赛指导教师数量三年内增长160%,形成了一支涵盖教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多元化导师队伍。
上一篇:药物使用对谷丙转氨酶检测结果有何影响 下一篇:莆田学院新进教师的培养与评价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