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抢注如何被认定为商标侵权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域名已从单纯的技术标识演变为重要的商业资产。由于域名与商标的标识功能存在天然重叠,二者冲突日益凸显。恶意抢注域名者常通过注册与知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域名牟利,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要件、司法认定标准及国际经验等维度,系统解析域名抢注构成商标侵权的法律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侵权认定的法律要件

我国《商标法》未直接将域名抢注纳入侵权范畴,但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域名司法解释》)确立了四要件认定标准:权利基础有效性、域名近似性、主观恶意性及混淆可能性。其中驰名商标因享有跨类保护,他人注册相同域名即可能构成侵权。例如“.cn”案中,法院认定抢注者虽经营安防设备,但因“safeguard”属于驰名商标,其使用仍构成淡化侵权。

对于普通商标,需结合使用场景判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第九条,若抢注者存在囤积倒卖、阻止商标权人使用等行为,即构成恶意。例如“.cn”案中,被告注册近似域名并跳转至美团官网,虽未直接使用商标,但通过混淆用户认知获利,被判赔偿5万元。这体现司法实践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判断,强调行为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

二、混淆误认的司法认定

域名与商标的近似性是混淆判定的核心。法院通常采用“主要识别部分相同”标准,例如“”与“.cn”因核心字段完全一致,被认定具有混淆可能性。商标知名度直接影响混淆范围,如“PDA”商标因缺乏市场影响力,法院认为其与通用缩写“PDA”未形成唯一对应关系,故驳回侵权主张。

实际使用行为强化混淆风险。美国《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ACPA)明确,将他人商标用于电子商务引流即构成侵权。我国司法实践中,若域名指向与商标权人类似的商品服务,即便未直接使用商标,也可能因分流客户被认定侵权。例如某蛋糕公司抢注“”域名,虽与雅虎业务无关联,但因可能削弱商标显著性被判侵权。

三、主观恶意的证据链条

恶意认定需综合客观行为推断。根据UDRP规则,注册后高价转让、多次抢注同类域名等均属典型恶意。在“大自然美学家”案中,被告在商标被无效后仍持续抢注近似标识,法院结合其加盟商规模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1500万元。这类裁判体现从严打击恶意商业策略的导向。

抗辩事由的审查亦影响认定结果。若被告能证明域名早于商标注册或基于合理使用(如评论、 parody),则可豁免责任。例如早期“PDA”案中,法院因被告举证“PDA”属通用术语且原告未实际使用商标,认定不构成侵权。这要求司法审查需平衡权利保护与公共利益。

四、法律实践的多元路径

行政救济与司法诉讼形成互补机制。通过CNNIC域名争议解决程序,权利人可快速取回域名,如2021年WIPO处理的抢注案件超2700件。而诉讼途径则能主张损害赔偿,如Temu起诉抢注者获判域名转移及禁令,有效震慑网络搭便车行为。

国际经验提供制度借鉴。美国通过《商标反淡化法案》将域名纳入驰名商标保护体系,并创设法定赔偿制度;英国则通过《商标法》与假冒侵权规则双重规制。我国可参考建立域名注册异议公示制度,强化注册机构与商标局的数据互通,从源头减少权利冲突。

结论与建议

域名抢注的商标侵权认定本质是利益平衡问题,需在保护商业标识与维护网络自由间寻求动态均衡。当前司法实践通过“近似性+恶意+混淆”要件逐步完善裁判规则,但面对域名经济衍生出的新形态(如NFT域名),仍需通过案例指导明晰法律适用。未来应推进域名注册实质审查改革,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同时借鉴ACPA经验引入法定赔偿,形成事前防御与事后救济并重的治理体系。唯有如此,方能遏制恶意抢注乱象,护航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上一篇:城管封号前是否会提前通知市民
下一篇:培养成员责任感与协作精神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恶意电话骚扰
手部受伤后如何与雇主沟通工作安排
如何辨别真假法学院录取通知书
面试中如何展示你的兴趣爱好
如何与受害者沟通强卖行为的后果
如何利用废弃果皮制作环保去油污剂
退出微信群时如何避免打扰其他成员
如何选择温和护肤品应对秋季花粉过敏
如何评估SSR的性能瓶颈
如何优化手部皮肤的护肤程序
挖掘机高空作业时如何避免侧翻风险
订阅Melon时如何选择付款方式
入住时间有变应如何提前告知民宿经营者
淘宝首页设计中,如何避免过度拥挤和杂乱
如何在线追踪专利申请的审核状态与流程
如何解读主角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