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未缴纳社会保险时骑手如何维权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外卖骑手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百万奔波于城市街巷的骑手,既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面临着劳动关系模糊、社保覆盖不足的困境。当平台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时,骑手不仅失去医疗、养老等基础保障,更在职业伤害面前陷入维权无门的境地。这一矛盾背后,既折射出传统劳动保障体系与新兴业态的碰撞,也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一、法律维权的现实路径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保时,劳动者有权向社保征收机构投诉举报。昆山市人民检察院的实践显示,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工会建立行业集体协商机制后,当地近3万名骑手获得职业伤害保险覆盖,每单配送费中自动扣除5分钱形成保障基金,已累计发放5860万元补偿金。这一模式证明行政监管与司法监督的联动能有效破解社保缴纳难题。
对于个体维权,骑手可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福州骑手杨某的案例中,法律援助律师通过收集工资条、工作群记录等证据,成功证明其与配送公司的劳动关系,最终获赔3120元。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强调新业态劳动者保护,成都青羊区法院审理的两起骑手意外险纠纷案,均判决保险公司承担理赔责任,突破了平台设置的“保险陷阱”。
二、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突破
当前约60%的骑手因签署“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陷入社保维权困局。平台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将骑手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操作,曾被昆山市检察院定义为“剥夺劳动者资格”的规避手段。通过公益诉讼联席会议,当地推动清退3万余名骑手的个体工商户登记,为劳动关系认定扫清障碍。这种制度性纠偏为全国提供了范本。
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众包骑手与平台之间虽存在经济从属性,但组织从属性较弱,司法实践中多被认定为劳务关系。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贾宇建议修订《劳动合同法》,将社保缴纳责任与用工事实而非合同形式挂钩。上海市高院数据显示,2024年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达1223件,其中超半数涉及社保争议,凸显立法更新的紧迫性。
三、社保缴纳模式的创新探索
京东在江苏率先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模式通过“基础工资+绩效”结构平衡企业成本,骑手张宁学转型为正式职工后,不仅获得社保保障,还可与快递员岗位双向流动。这种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打破了零工经济的短期化困局,证明规范化用工与企业发展并非对立。
部分地区试点的“职业伤害保险”提供了过渡方案。苏州推行单均0.05元的保费计提机制,南京通过集体协商将快递员社保参保率提升至95.7%。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建议构建“补贴+平台分摊”的社保基金模式,借鉴深圳区块链技术实现异地参保数据归集,这些创新为破解跨区域用工难题提供了思路。
制度重构与社会共治
外卖骑手的社保困局本质是数字经济与传统劳动制度的碰撞。昆山模式证明,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工会的集体协商、人社部门的保险创新形成治理合力时,能有效突破平台经济的制度规避。未来需在立法层面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概念,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保分级缴纳体系。
学者建议将骑手纳入强制保障范围,推行“基础保险+商业补充”双轨制。平台企业应当摒弃将人力成本外部化的思维,如京东般将员工保障转化为竞争优势。当监管、企业责任、司法保障形成闭环时,“赶时间的人”才能真正跑出有尊严、有保障的“暖滋味”。这不仅是劳动者的权利回归,更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外卖平台是否需对配送损坏的食品担责 下一篇:外卖平台食品安全责任常见问答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