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红十字会在社会服务中有哪些贡献
天津商业大学红十字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校园内外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成为推动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三十余年间,该组织不仅通过急救培训、防艾宣传等活动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更在助老助残、生态保护等领域深化实践,构建起覆盖生命关怀、健康促进与社会文明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累计服务时长超20万小时,惠及数万人次。其创新性项目多次获国家级、市级表彰,成为高校红十字会服务社会的典范。
急救培训与生命教育
天津商业大学红十字会以“专业师资—学生讲师—社会群体”三级培训体系为核心,构建覆盖校园与社区的生命安全教育网络。自2011年起开展的“国际红十字日”系列活动,通过急救技能演示、健康知识普及等形式,累计培训校内外人员超万人次。2024年入选天津市“红十字·校园守护”行动民心工程后,该校建成45平方米的生命安全健康教室,培养350名持证急救员,形成“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灾害应对”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在社区服务中,志愿者深入红桥区翠溪园等20余个社区,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慢病管理培训,如在2024年学雷锋活动中,现场指导居民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将急救知识转化为实际救援能力。
该组织还创新“情景模拟+实战演练”教学模式,联合消防部门开展应急疏散演练。2023年成为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单位后,开发“校园急救云课堂”线上平台,制作止血带使用、AED操作等微课视频,实现急救知识传播的数字化突破。数据显示,通过该系统接受培训的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率提升至87%,显著高于传统授课模式的65%。
防艾宣传与健康教育
“知艾防艾,校园有爱”项目是天津商业大学红十字会的品牌工程。通过“防艾大讲堂”“创意‘艾’集作品展”等载体,累计举办活动百余场,覆盖学生群体超3万人次。2022年该项目入选全国“守护青春”防艾公益项目,成为天津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案例。在实践策略上,团队运用“同伴教育+艺术传播”双轨模式:一方面选拔300名“防艾讲师”开展宿舍宣讲,另一方面通过话剧《爱的红丝带》、主题晚会等艺术形式深化认知。2024年该项目再获天津市“爱·公益”二类项目认定,验证了其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在公共卫生领域,该会建立“检测咨询—心理疏导—医疗转介”服务链。2023年起与市疾控中心合作设立校园HIV匿名检测点,年均服务500余人次。同时开发“红小艾”智能问答系统,整合全国最新防艾数据,实现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这种“科技+人文”的服务模式,使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2019年的76%提升至2024年的92%。
助老助残与社会关怀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红十字会构建“物质帮扶+精神慰藉”服务体系。在助老方面,定期组织志愿者赴北辰区田园小区等10个社区开展“银龄陪伴”活动,2024年累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通过智能手机教学、健康档案建立等举措,帮助600余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在古文化街开展的“红心为老”公益筛查中,为200余名老年人完成慢阻肺检测,建立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助残服务则注重精准化与持续性。2024年3月,联合红桥区残联开展“听见爱”公益行动,为听障人士捐赠助听设备并培训手语志愿者50名。在河东区阳光家园启智托养院,志愿者开发“音乐疗愈”“手工康复”等课程,通过艺术治疗帮助残障儿童提升社交能力。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人道关怀,更推动形成“高校—社区—专业机构”协同助残机制。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红十字会创新“环保实践+理念传播”双轮驱动模式。自2021年启动“东疆港净滩行动”以来,组织2000余人次清理海岸垃圾逾5吨,相关活动入选天津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2024年开展的“旧衣焕新生”活动,通过智能回收箱收集衣物3吨,经分拣消毒后捐赠至甘肃、青海等欠发达地区,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链条。
在校园低碳行动中,团队设计“碳积分”激励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积累积分兑换绿植。2024年3月开展的“废品换绿植”活动,回收塑料瓶2000余个、旧书刊1.5吨,兑换发放多肉植物800盆,形成“环保行为—实物奖励—理念深化”的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被市教委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彰显高校红十字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天津商业大学红十字会的社会服务实践,不仅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公益服务体系,更探索出高校红十字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未来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如建设红十字文化学院,开发志愿服务评估系统,推动公益服务标准化建设。建议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红十字会经验,在应急救护、社区服务等领域形成更具前瞻性的服务模式,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高校样本。
上一篇:天津商业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标准是什么 下一篇: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有哪些研究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