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据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管理公平秤
新修订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集贸市场计量监管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作为保障交易公平的核心工具,公平秤的管理成为新规重点规范内容之一。该办法通过压实主体责任、细化技术标准、强化监督机制,构建起覆盖公平秤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为解决“缺斤短两”等民生痛点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制度构建:明确主体责任与义务
《办法》首次系统规定了集市主办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义务边界,形成了“主办者主导、经营者自律、监管部门监督”的三级责任体系。对于集市主办者,明确要求其建立计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包括核验经营者信息、签订入场协议、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等九项具体义务。特别是第五条第六项明确规定,主办者需设置显著便捷的公平秤并定期维护,确保量值准确,这为公平秤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责任落实层面,《办法》创新引入红黄牌警示制度,要求主办者对计量违法行为进行公示,对拒不整改者采取清退措施。如北京新发地市场已建立电子屏曝光台,将作弊秤使用商户列入“失信名单”,形成市场内部的信用惩戒机制。这种制度设计既强化了主办者的管理权限,又通过公示制度倒逼经营者诚信经营。
二、技术规范:标准化设置与动态监管
公平秤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具体的技术标准支撑。《办法》配套的地方标准《集贸市场(大型超市)公平秤设置与管理规范》对选型、摆放、维护提出明确要求:选用中准确度级(Ⅲ级)电子台秤,最大允许误差不超过±0.2%;50台计量秤以下市场至少配置1台,每增加50台增配1台;海产品等易争议区域需单独增设。呼和浩特市进一步细化规定,要求标牌尺寸不小于40cm×60cm,公示投诉电话和管理人员信息,并每周用M1级标准砝码核查。
技术监管手段的创新同样关键。北京市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管理系统”,实现电子计价秤检定到期自动预警,2025年已完成8.8万台设备信息录入。安徽等地推广智能防作弊秤,采用铅封定位、数据加密等技术,从源头上杜绝计量器具改装可能。这些数字化手段使公平秤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
三、执法保障:分级处罚与协同治理
《办法》构建了阶梯式处罚体系,针对不同违规行为设定差异化法律责任。对于主办者,未设置公平秤最高可处1万元罚款,纵容作弊行为则面临5-10万元重罚;经营者拒用计量器具或伪造数据,除最高1万元罚款外,还可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退一赔三”条款。湖滨街道市监所2025年3月专项检查中,已对2家未及时更新检定信息的市场开具限期整改通知书,形成有力震慑。
跨区域协同成为执法新趋势。京津冀晋蒙五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培训,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技术机构与市场方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如合肥市通过计量纠纷记录表(附录B)实现投诉溯源,2024年计量投诉同比下降37%。这种协同治理模式打破了地域壁垒,提升了监管效能。
四、社会共治:构建多元监督网络
消费者参与机制创新是《办法》亮点之一。福建等地推行“举报作弊秤奖励制度”,通过物质激励引导公众监督。北京市在212个市场设置统一导向标识,使公平秤可见性提升60%,同期复称率增长至日均3.2次/秤。云阳县开展的“诚信计量承诺”活动,已有超过85%经营者签署自律协议,形成行业内部约束。
第三方力量介入补充监管。中国计量协会开展“星级市场”评选,将公平秤管理纳入评分体系;保险公司试点推出“计量责任险”,为纠纷赔偿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这些探索表明,计量管理正从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严格执法和社会参与,构建起立体化公平秤管理体系。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实践:一是推动省级地方标准与国家规范衔接,消除区域差异;二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检定数据存证中的应用,建立不可篡改的计量溯源链;三是完善消费者教育体系,通过短视频、互动体验等方式提升公众计量素养。只有持续完善法治框架、强化技术支撑、激活社会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秤准量足,公平交易”的治理目标,为构建诚信市场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上一篇:如何使用谷歌安全检查工具进行快速扫描 下一篇:如何保存受污染样品中的虫卵以确保证据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