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通过双高计划建设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双高计划"作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不仅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更成为重塑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关键引擎。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文化育人意识薄弱、产教文化融合不足等问题,正通过双高计划建设得到系统性破解。这一国家战略通过构建"文化育人"与"专业建设"的双向赋能机制,正在书写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新篇章。
顶层设计引领方向
双高计划将文化育人纳入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双高"建设方案明确文化育人指标,形成"专业群+文化链"的协同发展格局。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3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首批双高院校中有78%将文化育人指标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较建设前提升40个百分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三全育人"新范式。
这种系统性规划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的思维定式。通过建立专项工作组、制定文化育人建设标准、设立专项经费等制度保障,使文化育人从隐性教育转变为显性工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鲁商文化"融入专业建设,开发系列文化素养课程,其经验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课程体系重构创新
双高院校普遍构建"专业课程+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根据《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双高院校文化素养类课程占比从2019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21%,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发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系列课程,将校史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课程改革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形成"教室+车间+展馆"的立体化教学空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打造的货币金融博物馆,既是专业实训基地,又是金融文化教育基地,年接待学生实训超过2万人次。这种空间重构使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感知文化、内化价值,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双高计划推动校企共建文化育人共同体,构建"校中厂"与"厂中校"的双向文化渗透机制。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调研,86%的双高院校与合作企业建立文化共建机制,较普通院校高出35个百分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美的集团共建的"智能制造文化体验中心",将企业质量文化、创新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培育学生职业文化认同。
这种深度合作催生出新型产教文化融合模式。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奔驰公司共同开发的"现代工匠培养体系",将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与中国工匠精神结合,形成特色育人模式。企业导师参与文化课程设计、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实现文化育人要素的跨界流动与深度融合。
评价体系突破创新
双高院校率先建立文化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将文化素养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天津职业大学构建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双维度评价模型,采用量化测评与质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其经验被20余所院校借鉴。教育部2023年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专项评估显示,实施文化育人评价改革的院校,学生职业忠诚度提升27%,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
评价改革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评价框架,形成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机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航空文化素养成长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育人效果可视化。这种创新评价既回应了产业升级对人才文化素养的新要求,又为育人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双高计划实施四年来,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已从理念倡导转向机制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范式。这种变革不仅重塑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在深层次上推动着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重构。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育人标准体系,深化产教文化协同机制,探索数字化时代文化育人新路径,使双高院校真正成为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高地。这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保障。
上一篇:学校如何通过分层分类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下一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经验分享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