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澄在澄清石灰水中如何区分
在化学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试剂,但“澄清”一词的读音却引发长期争议。有人认为“澄”应读作“dèng”,强调“使杂质沉淀”的过程;也有人主张读“chéng”,认为“澄清”描述溶液状态。这一读音差异不仅涉及语言学规则,还与化学实验操作及命名逻辑紧密相关。如何区分二者的合理性,需从多角度深入探讨。
语言学视角分析
从汉字本义看,“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读音。读“chéng”时,作为形容词或动词,意为“清亮”或“使清明”,如“湖水澄澈”。读“dèng”时,仅作动词,特指“通过沉淀使液体变清”,例如“澄沙”。这一区别在构词结构中尤为明显:“澄清石灰水”若为动宾结构(动词+名词),则“澄”读“dèng”;若为偏正结构(形容词+名词),则读“chéng”。
语言学家吴振国曾提出,“澄清石灰水”作为实验室试剂名称,其功能是标识物质属性而非操作步骤。类比“纯净水”的命名逻辑,偏正结构更符合术语稳定性要求。而支持“dèng”读音的观点则认为,石灰水需经过静置或过滤才能透明,隐含“沉淀”动作。但反对者指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0.185g/100mL)允许直接配制清澈溶液,无需强制沉淀过程,因此“动作完成”的命名依据并不成立。
化学领域应用
化学实验中,“澄清石灰水”的核心特征在于溶液透明度。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术语规范,试剂命名通常基于物质状态而非制备方法。例如“饱和食盐水”强调浓度而非蒸发过程,“澄清”同样应视为状态描述。实验操作中,使用托盘天平称量0.1g氢氧化钙溶于100mL水即可获得透明溶液,证明“沉淀”并非必要步骤。这从实践层面否定了“dèng”读音的动作指向性。
从反应机理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生成碳酸钙沉淀,此过程对应“澄清→浑浊”的动态变化。若“澄清”本身已包含沉淀动作,则逻辑上无法解释反应现象。化学教材普遍采用“chéng”读音,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课本明确标注该读音,并与“浑浊”形成词义对比,强化形容词属性。
教学实践争议
教学场景中,读音争议常引发师生困惑。部分教师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坚持“dèng”的读法,认为“使浑浊液体变清”更贴近实验现象。但化学教育专家指出,试剂瓶标签的功能是标识物质而非指导操作。实验室中“澄清石灰水”直接取用,其名称应反映即时状态,如同“蒸馏水”无需强调蒸馏过程。
实际教学案例显示,将“澄清”理解为形容词有助于学生建立“状态—现象”对应关系。例如通入二氧化碳后“澄清→浑浊”的变化,若初始状态读音为“dèng”,易使学生混淆动作与状态。华中师范大学的调研表明,采用“chéng”读音的班级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准确率提高23%,证明读音选择影响知识建构。
术语规范建议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化学术语用字正音表》中明确将“澄清石灰水”的“澄”定为“chéng”,强调专业领域术语应优先考虑学科逻辑。这一规范与语言学界的“经济性原则”契合:用最少语言单位准确表达概念,避免歧义。反对意见则认为,词典应尊重实际语用习惯,但数据显示,83%的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采用“chéng”读音。
未来修订词典时,或可参照“说服(shuō fú)”“荨麻疹(xún má zhěn)”等词的调整先例,在保留多音字属性的同时标注学科特殊读音。这种分层处理既能维护语言体系完整性,又满足专业领域精准表达需求。
上一篇:多设备同时连接无线网络会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夜叉掉落的装备血海妖壳如何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