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使用员工照片做广告是否需要单独签署协议



在商业宣传中,企业使用员工肖像的情况日益普遍。随着《民法典》对人格权保护的强化,肖像权的法律边界愈发清晰。员工作为肖像权人,其形象利益与企业的商业需求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既保障员工权益又满足企业宣传需求,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法律依据与责任界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这一条款突破了过去《民法通则》强调的“以营利为目的”要件,将肖像权保护范围扩展至非商业领域。在司法实践中,2021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离职员工肖像权纠纷案(网页66)就体现这一变化:即便企业主张使用员工肖像属于“企业文化宣传”,只要超出员工授权范围即构成侵权。

值得注意的是,现行法律对“默示同意”的认定标准趋于严格。在早期案例中(网页1),法院曾基于员工参与拍摄的行为推定默示许可。但随着《民法典》实施,2025年上海某企业因使用离职员工形象遭索赔的案例显示(网页94),缺乏书面协议的企业败诉率显著上升。这表明司法实践更倾向于保护个体的肖像权,企业需通过明示约定规避风险。

潜在风险的多维透视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风险具有隐蔽性。部分企业误认为员工基于职务行为已默许肖像使用,但法律层面并未将职务行为自动延伸至肖像授权。例如某科技公司使用程序员形象制作技术类广告,虽未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但因未签署书面协议仍被判赔偿(网页26)。这种情况凸显企业在非传统营销场景中的认知盲区。

员工离职后的法律风险尤为突出。2021年广州某公司因继续使用前员工形象进行产品包装,被法院判决赔偿经济损失(网页66)。此类纠纷常因企业忽视协议中的期限条款,或误判“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所致。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AI换脸技术的普及(网页56),企业擅自修改既有肖像素材的行为可能触发新的侵权形态。

协议签署的必要性论证

书面协议的核心价值在于权利边界的精准划分。典型的肖像权协议需包含使用范围(如地域、媒介)、使用期限、报酬标准、违约责任等要素(网页39)。2023年某服装企业因协议中未明确“线上直播”使用权限,在新型营销场景中陷入侵权纠纷的案例(网页104),印证了条款细化的必要性。

动态调整机制是协议效力的重要保障。《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一条规定,肖像权人可基于正当理由单方解除协议。这就要求企业在协议中预设解除条件与赔偿机制,例如某跨国企业在2024年修订的协议版本中,专门增设“形象负面事件处理条款”(网页94),既保障企业及时止损的权利,又避免过度限制员工权益。

合规管理的实践路径

权限分级管理是风险防控的有效手段。建议企业根据使用场景建立三级授权体系:基础授权涵盖企业内部通讯、员工手册等非公开场景;扩展授权涉及产品包装、官网展示等商业领域;特殊授权则针对代言人性质的深度合作。某互联网公司在2024年推行该模式后,肖像权纠纷发生率下降76%(网页86)。

全周期风控体系需覆盖协议签署前后各环节。拍摄前应履行充分告知义务,采用“文字+图示”方式说明使用场景;使用过程中建立数字水印追踪系统,防止超范围使用;员工离职时启动肖像素材清理程序。某知名快消品牌通过接入区块链存证技术(网页89),实现肖像素材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管理,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企业使用员工照片做广告是否需要单独签署协议




上一篇:企业业务扩张是否必然导致应收账款增加
下一篇:企业内网环境下如何配置钉钉投屏的最佳网络参数
如何设置问卷的地区访问权限
耳朵清洁液的使用对儿童有什么影响
如何使用Photoshop制作动感字体动画
企业名称的域名注册应如何考虑
小米手机下拉菜单的音量控制如何使用
如何处理金属部分的划痕
美白产品的使用周期是多长
清洗连衣裙时是否需要使用柔顺剂
在会议中如何使用微信扩音进行互动
如何向他人分享加密音频文件
如何使用手机自带的清理工具
如何在多台设备上使用云备份
铜弯头的使用场景及特点是什么
企业现金的清查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