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教育在拓展合作与资源整合方面有何计划
在“十四五”教育现代化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叠加的背景下,教育企业正面临从单一业务向生态化布局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作为深耕个性化教育24年的行业先行者,学大教育近年来以“教育+”思维重构发展路径,通过跨领域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起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服务等多维度的生态体系,其战略布局既顺应政策导向,更展现出突破行业边界的探索勇气。
产教融合:构建职教新生态
学大教育将职业教育视为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四维一体”模式重塑产教融合形态。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与河北、河南等20余省职业院校建立联合办学体系,依托教研资源与产业渠道,开发出“理论+实训+认证”的课程闭环。例如在安徽某职校的合作中,引入半导体企业技术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行业认证直接对接,学生毕业即获工信部职业技能证书。高等职业教育层面,联合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2024年与某云计算企业合作开发的“智能运维实训平台”,已培养出300余名可直接上岗的技术人才。
这种深度产教合作背后,是学大教育对产业痛点的精准把握。2024年与中国农垦集团的战略合作颇具代表性,双方创建“智慧农业人才孵化基地”,将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纳入教学体系,同时搭建农产品电商实训平台,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参与真实订单运营,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这种跨界模式不仅解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更为职业教育开辟出“田间课堂”的新形态。
政企协同:深化区域合作
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学大教育展现出“城市合伙人”的战略智慧。2025年与大连市教育局的合作案例中,针对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的承办需求,开发出“赛事运营+语言服务+文化传播”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将体育赛事管理、跨文化交际等模块融入本地职教体系,预计为赛事输送200名复合型服务人才。这种将城市战略与教育供给深度绑定的模式,使企业资源有效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
与机构的合作更延伸至教育数字化顶层设计。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创始成员单位,学大教育参与制定《教育数字化产学融合标准》,其自主研发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已在全国60余所学校试点,通过数据中台实现教务、后勤、安防等11个模块的智能联动。在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中,学大教育承担基础教育大模型研发任务,汇聚全市优质教学案例构建知识图谱,使AI备课系统的资源匹配准确率提升至87%。
数字基建:重构教学场景
学大教育正着力打造“三端协同”的数字化教育生态。在C端,迭代升级“e学大”智能平台,新增AR虚拟实验室功能,学生可通过手势操作完成化学分子结构拆解,该技术已申请12项专利。B端推出的“云校管家”系统,整合了1600家合作机构的运营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招生预测、师资调配等决策支持,使机构运营效率提升35%。G端层面,与地方合作建设“教育大脑”,在某地级市的教育云平台中,学大教育提供的学业诊断模块,帮助教育局精准识别区域内23个教学质量薄弱环节。
这种技术布局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2024年学大教育研发费用占比达9.7%,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重点投向自然语言处理与自适应学习算法领域。其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开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系统”,能根据学生136个行为特征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在试点班级中使平均提分率提高19%。
文化赋能:拓展教育外延
学大教育将文化服务作为生态布局的重要拼图,旗下“句象书店”品牌已在全国开设40余家智能文化空间。在郑州旗舰店中,融合VR古籍修复体验、AI诗词创作等科技元素,月均举办32场文化沙龙,形成“阅读+教育+社交”的复合业态。更值得关注的是与故宫出版社的合作项目,开发出“文物里的STEM”系列课程,将青铜器铸造工艺转化为物理力学教学案例,开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范式。
在全民阅读推广方面,学大教育创新推出“阅读素养评估体系”,通过眼动追踪与语义分析技术,为读者生成包含注意力曲线、理解深度的阅读报告。该体系已被纳入某省级图书馆智慧服务系统,累计为12万读者提供个性化阅读建议。这种将教育技术延伸至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展现出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学位证书伪造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下一篇:学大教育如何利用数据反馈优化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