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以“科研反哺教学”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学科前沿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通过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递进式科研训练体系、创新科教融汇机制,该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电方案”,为国家战略领域输送了大批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科研通关项目引领核心课程群
电子科技大学突破传统课程框架,将重大科研成果提炼为“通关项目”,构建起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卓越成长计划”为例,杨建宇教授团队将“全天候微波感知系统”“智能人机声音交互系统”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与《信号处理原理》《电磁场理论》等核心课程形成双向互动。这种“项目-课程”耦合模式打破知识壁垒,学生在完成“通关项目”过程中,既掌握基础理论,又能体验真实科研场景。
为保障课程的前沿性,该校建立动态更新机制。近三年累计将138项国家科技奖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将古天祥教授团队的“虚拟仪器实验”成果开发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使学生在课程中即可接触毫米波雷达、太赫兹成像等尖端技术。这种课程改革使毕业设计选题中前沿课题占比从21%提升至67%,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培养模式:一生一案定制学术发展路径
在英才实验学院推行的“自主设计培养方案”机制,标志着个性化培养进入新阶段。学生可跨学科选择课程模块,如覃楷钧同学结合航空航天兴趣,定制包含《飞行器力学基础》与《空天动力技术》的特色课表;陈宇翔则在导师指导下构建量子力学方向专属课程体系,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参与国家级项目。该机制实施首年即有62名学生通过评审,形成涵盖人工智能、生物芯片等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支撑个性化培养的是“双导师制”保障体系。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和产业导师,前者由IEEE Fellow、国家杰青等学者担任,负责科研能力培养;后者来自华为、中电科等龙头企业,指导产业实践。这种双轨指导使学生在研华杯人工智能大赛等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140余项。
训练体系:四阶递进夯实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看科研-做科研-强科研-深科研”四阶训练体系,实现科研能力阶梯式提升。大一阶段,组织学生进入太赫兹通信重点实验室观摩,由院士团队讲解科研思维方法;大二开设《基础科研训练I》,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小型课题,如2024级学生李想团队开发的眼动驾驶检测系统,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
高阶训练突出学科交叉与产业对接。大三《综合科研训练》课程中,微电子学院博士生董鹏将背接触IBC电池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从器件设计到产线搭建的全流程实践。该项目不仅孵化出3家科技企业,更使参与学生100%进入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就业。大四阶段则通过“高峰体验项目”衔接产业需求,2024届毕业生参与的12个校企联合课题中,有7项成果直接应用于5G基站建设。
协同机制:校地企共建创新联合体
电子科技大学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构建起“搭台、校企唱戏”的协同育人模式。与成都市成华区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每年遴选50个教授团队入驻,带领学生参与技术攻关。2023年路演活动中,学生团队开发的智能诊疗系统获3000万元风险投资,创造本科生创业融资纪录。这种“研发-转化-育人”一体化模式,使近三年学生创业公司估值增幅达3倍以上。
在国际化协同方面,该校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建“智能芯片联合实验室”,引入海外顶尖课程18门。通过“双校园”培养计划,学生可参与跨国科研项目,如2024年开展的6G太赫兹通信联合研究,32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9篇。这种全球视野的培养,使毕业生在国际组织任职人数同比增加45%。
保障机制: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学校建立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激励机制,将教学成效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规定教授每年至少将1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2024年达标率达92%。同时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发如《DSP技术工程实践》等37门新型项目式课程,其中彭启琮教授团队开发的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质量监控层面,构建起“学生评教-专家督导-企业反馈”三维评价体系。引入华为、腾讯等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答辩,近三年企业采纳学生方案达89项。2024年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生对科研融入教学的满意度达96.8%,较改革前提升27个百分点。这种以制度创新驱动的教学改革,正在书写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成电样本”。
上一篇:电子科技大学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有哪些布局 下一篇:电子签名与数字签名的核心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