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奶粉的监管由哪些部门负责
进口奶粉作为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来源,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近年来,随着跨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进口奶粉的监管体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多部门协作、全链条覆盖的机制。从海关口岸到市场流通,从标准制定到风险预警,不同职能机构各司其职,共同构筑起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防护网。
口岸检验的防火墙
在奶粉进入国境的第一道关卡,海关总署承担着核心监管职责。根据《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所有进口乳制品必须实施100%申报审核,海关人员通过现场查验、实验室检测双重机制筛查风险。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海关共退运不合格进口乳制品327批次,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占比达41%,主要涉及维生素含量不达标、微生物污染等问题。
口岸监管不仅停留在物理检验层面,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自2020年起推行的“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制度,要求境外奶粉厂商必须通过海关总署的注册评审才能获得输华资格。这套系统已收录全球32个国家、189家奶粉企业的详细信息,实时更新的企业信用评级直接影响通关速度。
市场流通的监督网
当奶粉进入国内市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其下属的特殊食品司专门负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注册,每款进口奶粉必须通过长达6个月的配方科学性审查才能获得注册证书。截至2023年6月,通过注册的进口奶粉品牌共计89个,较2018年实施注册制前减少近60%,反映出监管标准的严格化趋势。
在流通环节,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机制。2021年开展的跨境奶粉专项治理中,执法人员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在浙江某保税仓查获价值2300万元的篡改保质期产品。这类案件的处理往往牵动多部门联动,如涉及嫌疑需移交公安机关,产品召回则需要海关与市场监管协同作业。
标准体系的构建者
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标准制定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前者主导的《生乳》国家标准历经三次修订,将蛋白质含量标准从2.95%提升至3.2%,倒逼境外奶源基地改进饲养管理。后者制定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对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在乳清蛋白比例、乳糖含量等指标上设置了严苛门槛。
标准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了监管的科学性。2023年卫健委针对新型营养强化剂的应用,组织中外专家开展风险评估,最终在修订版标准中新增了DHA与ARA的添加限量。这种基于循证决策的模式,既避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又守住了营养安全的底线。
风险防控的联动机制
跨部门协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尤为重要。2018年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沙门氏菌污染事件中,海关总署在12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市场监管总局同步要求下架涉事批次产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72小时完成毒理学评价。这种“信息共享—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的三级响应流程,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跨境食品安全事件的典范处置案例。
国际合作同样是监管体系的重要维度。中国海关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建立的电子证书交换系统,实现了奶粉检验证书的实时核验;与欧盟委员会开展的“从牧场到餐桌”联合研究项目,推动了追溯技术的标准化应用。这些实践为全球婴幼儿食品监管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