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欺诈是否构成刑事责任



在劳动关系中,欺诈行为可能引发民事争议甚至刑事追责。当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订立劳动合不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还可能因情节严重性触犯刑法。这种法律边界的模糊性,使得实践中对劳动合同欺诈的定性往往需要结合具体行为、主观意图及损害后果综合判断。

一、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劳动合同欺诈是否构成刑事责任,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最高检、公安部立案标准,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2万元以上即达到刑事立案门槛,而单位犯罪金额则需达到5万元以上。例如,某公司虚构高薪岗位骗取劳动者缴纳“入职保证金”,累计金额超过5万元,即可能被认定为单位犯罪。

从主观要件看,行为人需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实践中,若用人单位长期拖欠工资却持续招聘新员工收取押金,或劳动者伪造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高薪岗位后消极履职,均可视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九民纪要》明确,单纯的履约能力不足不构成犯罪,但签订合同时已明知无履行能力仍骗取财物的除外。

二、与民事欺诈的法律界限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性质和危害程度。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劳动者提供虚假学历、工作经历等与岗位直接相关的信息,用人单位可主张合同无效,但通常仅需承担解除合同、返还工资等民事责任。例如某员工使用虚假身份入职,法院判令返还已领取的工资,但未追究刑事责任。

但当欺诈行为超出劳动法律关系范畴,涉及第三方利益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时,可能触发刑事责任。典型情形包括:用人单位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名实施集资诈骗;劳动者冒用企业名义对外签订商业合同等。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合同编司法解释强调,判断行为性质需考察是否造成“系统性社会危害”。

三、司法实践中的证据认定

证据链完整性直接影响案件定性。对于涉嫌刑事犯罪的劳动合同欺诈,司法机关通常要求具备以下证据要素:一是书面合同、工资流水等证明基础法律关系;二是微信记录、邮件往来等证实欺诈故意;三是审计报告、资金流向追踪等佐证非法占有目的。例如某快递站点伪造劳动合同骗取就业补贴案,正是通过银行转账记录锁定资金最终流向。

举证责任分配存在特殊性。劳动者主张遭遇招聘诈骗时,需初步证明用人单位存在虚假承诺;而用人单位指控制度欺诈,则需提供岗位任职资格文件、背景调查记录等证据。2022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意见》特别规定,涉及专业资质造假的案件,用人单位负有更严格的举证责任。

四、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原则

对于同时涉及民事赔偿与刑事追责的案件,司法机关采取分类处理机制。若劳动者个人权益受损,可通过劳动仲裁主张经济补偿;但若发现涉众型犯罪线索,则须移送公安机关。2021年某教育机构“培训贷”案件中,法院在受理劳动纠纷时发现涉及300余名求职者被骗,立即中止审理并将线索移交经侦部门。

程序选择影响权益实现路径。劳动者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张损失,但需注意刑事退赔与民事赔偿的范围差异。根据2023年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刑事判决认定的诈骗金额可直接作为民事案件损失依据,但精神损害赔偿等仍须单独起诉。这种程序衔接机制,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多维度保护。




上一篇:劳动合同是否必须作为证据提交
下一篇:劳动合同法对提成计算方式有哪些限制性规定
奶粉封条的缺失是否会引发社会恐慌
如何查询车辆是否被列入强制注销名单
500ml是几升—1L水是2斤吗
直销公司的破产是否影响消费者的预售产品
企业VPN服务是否会绕过内部网络限制
如何判断淘宝是否支持维权申请
火碱大队的成立是否需遵循特殊法规
牧马人鼠标是否支持云存储宏
实木沙发该如何挑选
如何判断自己的脱发是否与压力有关
中途加水是否影响老母鸡汤的口感
如何快速检测本地网络是否正常连接
美术生是否需要考虑院校的地理位置
LD号申请后是否可以直接进行商品进出口
担保人是否可以在合同中添加限制条款
皮肤松弛的早期症状是否可以逆转
特殊用途化妆品是否需进行动物测试
如何评价商家的退货政策是否合理
如何处理监守自盗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