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约定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如何申请调整



在商事交易中,违约金条款是平衡合同双方利益的重要工具。但若违约金设定畸高或畸低,可能导致显失公平。法律赋予当事人申请调整的权利,既是对契约自由的补充,也是对实质正义的维护。这一制度的运行,既需尊重意思自治,又需兼顾公平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动态平衡的特征。

一、法律依据与调整原则

我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确立了违约金调整的基本规则,明确当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失时可申请增加,过分高于损失时可予酌减。司法解释进一步将"过分高于"的基准线划定为实际损失的30%。但需注意,该比例并非绝对标准,司法实践中存在突破情形。例如在(2023)沪0120民初21387号案件中,法院对违约方恶意拖延履行的行为,支持了超出30%比例的违约金。

调整原则包含三层内涵:其一,以实际损失为基础,这里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可得利益;其二,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对违约方的恶意行为加重惩罚;其三,考虑交易习惯与行业特性。如在建筑工程合同中,因行业利润率较低,法院对违约金调整持更审慎态度。

二、举证责任与损失认定

举证责任分配呈现"双轨制"特征。违约方主张违约金过高时,应举证证明约定金额与实际损失的偏差程度;守约方若主张继续执行原约定,则需证明违约金具有惩罚功能的正当性。在(2021)豫民终949号金融借款纠纷中,银行未能证明实际损失超出LPR四倍,最终违约金被调整至法定利率上限。

损失认定需注意三个维度:直接损失的计算需提供原始凭证,如发票、付款记录;可得利益的证明需符合可预见性原则,如(2020)最高法民申6938号案中,法院以合同解除时的市场行情认定预期利润;间接损失的索赔须与违约行为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三、特殊合同类型处理

商品房买卖纠纷适用特别规则,依据《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违约金超过损失30%即构成过高。但借款合同领域存在不同标准,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违约金与利息之和不得超过LPR四倍。对于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司法实践倾向于保护许可方的市场地位,如(2022)黔26民终247号案中,法院支持了相当于许可费三倍的违约金。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受到严格限制,仅允许在专项培训服务期和竞业限制两种情形下约定。在郑某诉某大学聘用合同纠纷中,法院认定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违约金有效,但需扣除已履行年限对应的培训费用。

四、司法实践中的考量因素

合同履行程度影响调整幅度。当合同已大部分履行时,如(2017)京02民终8676号案,法院对剩余未履行部分的违约金酌减40%。过错程度分级处理:故意违约可能面临全额支持,过失违约可获适当减免,不可抗力导致违约通常免除责任。在宁波某国际物流公司案中,因托运人隐瞒危险品属性构成重大过错,法院全额支持船公司主张的违约金。

市场环境变化构成重要变量。疫情期间的房屋租赁纠纷中,多地法院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对停业期间的租金违约金予以减免。但2023年经济复苏期后,此类司法政策已逐步收紧。

五、协商与司法调整的平衡

诉前协商具有程序价值。当事人达成书面调减协议的,原则上法院应予尊重。但(2021)最高法知民终228号判决确立例外规则:若协商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优势地位滥用,司法机关仍可介入审查。在蔡某与酿酒公司执行监督案中,最高院明确已达成执行和解的违约金条款,非经法定事由不得推翻。

司法调整呈现"双轨并行"特征:对于商事主体间的违约金约定,法院保持适度克制;消费合同、劳动合同等涉民生领域则加强审查。典型案例显示,2023年度全国法院违约金调整率约为37.6%,其中民间借贷、房屋买卖、服务合同位列调整前三位。




上一篇:合同条款中哪些细节能体现开发商信誉
下一篇:合同解除条件是否包含严重漏水问题
购买空调时如何签订正规合同
违约金与惩罚性赔偿的关系
如何判断中介是否违反合同
未签订劳动合同时如何证明工伤赔偿责任
如何在合同中确认年化利率
电梯安全管理责任在合同中如何明确
投资维权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合同条款
什么是劳动合同法对兼职的规定
加盟商如何通过合同法主张解除加盟合同
如何通过媒体曝光劳动合同欺骗行为
遇到不良房东,租客该如何自保
遇到合同纠纷时应如何查找相关法律依据
淘宝逾期发货的违约金上限是多少
公司名称重复是否需要更改合同条款
租客如何避免装修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