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在校史保存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果
天津商业大学自1980年建校以来,始终将校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视为办学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创新性的编研成果以及多维度资源整合,该校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历史记忆体系,更将校史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史保护与开发模式。
校史资源系统化征集
在校史资料收集方面,天津商业大学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征集体系。2019年启动的校史资料专项征集行动,面向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声像、实物、文献等四大类历史材料,涵盖反映校园变迁的旧照片、教学科研设备、重要领导视察记录等珍贵资料。例如对编号为1的早期录取通知书、等特殊文物的系统收集,填补了建校初期档案空白。2023年开展的实物档案清查登记工作,通过企业微信小程序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完成对办公区、教学区等场所保存的2500余件实物建档,建立可追溯的保管责任机制。
档案管理中心创新采用捐赠与代管结合的灵活模式,对特别珍贵的私人藏品实施扫描复制技术处理。如2020年完成的《天津商业大学历史沿革》编研项目,正是基于3000余卷历史案卷和1500件专题档案的系统整理,其中大量资料来源于校友捐赠的原始文件。这种"实物保全+数字化备份"的双轨制策略,既保障了原始档案安全,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历史脉络深度编研
在历史研究领域,该校形成了以专题编研为核心的学术成果体系。档案管理中心历时三年编纂的《天津商业大学历史沿革(1980-2020)》,突破传统校志体例,创新设置组织沿革、学科发展等12个专题章节。通过对比分析商业部原始批文与学校筹建会议记录,首次完整还原了198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商学院的历史细节。该成果获评天津市高校档案工作优秀案例,其研究方法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编研范式。
针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研究同样取得突破。对1986年获批首个硕士点"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档案挖掘,系统梳理了学科从实验室建设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轨迹。通过整理历任学科带头人的手稿、实验记录等原始资料,形成超过10万字的学科发展口述史,为专业建设提供历史参照。
数字技术赋能管理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2023年启用的实物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二维码溯源管理,每件藏品的材质、保管位置等信息实时更新,管理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完成全流程操作。声像档案数据库累计完成5TB历史照片数字化,运用AI图像修复技术对1980年代早期褪色照片进行色彩还原,抢救性保存了首届毕业生合影等珍贵影像。
线上校史平台建设同步推进。2024年上线的"天商记忆"专题网站,整合校史展览、人物访谈、文献检索等功能模块,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平台特别设置"校友捐赠"通道,支持在线提交电子档案,年均接收数字化校史资料逾2000份。移动端小程序开发的老照片智能匹配功能,用户上传任意时期校园照片即可自动关联历史坐标,增强校史传播的互动性。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分级保密制度与应急预案双重机制。对涉及国家秘密、科研成果等敏感档案实行物理隔离存储,设置独立温控库房和双人管理制度。2015年颁布的《档案保密规定》明确十防标准,要求涉密数据处理设备完全离线,关键区域实施生物识别门禁。2023年清查工作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对重要实物档案建立不可篡改的电子凭证,确保保管链可追溯。
常态化开展档案安全演练,每年组织防火防潮专项检查。针对早期纸质档案酸化问题,投资建设专业脱酸处理室,完成1980-2000年间2万余册文献的抢救性保护。库房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温湿度、有害气体的24小时动态预警,珍贵文献保存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档案馆标准。
校史文化育人实践
将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成效显著。依托编研成果开发的"天商故事"系列课程,通过档案实物展示、老教师访谈等形式,年均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2024年推出的VR校史馆项目,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不同时期校园风貌,学生可沉浸式体验建校初期的南院礼堂等历史场景。
特色实践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档案里的专业史"主题研学已举办五届,组织学生参与学科档案整理,撰写研究论文百余篇。2023年开展的"寻找天商第一"口述史计划,学生团队采访首批教职工23人,形成20万字访谈录,部分内容入选天津市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活化历史资源,更培养了学生的史料研究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上一篇: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下一篇:天津商业大学是如何从天津商学院逐步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