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未明码标价销售雪糕是否构成价格欺诈



盛夏午后,便利店的冰柜里陈列着造型各异的雪糕,消费者随手拿起结账时却常被价格“刺伤”。近期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投诉,某品牌雪糕因未明确标注价格,导致消费者在付款时发现单价远超预期。这类现象引发公众热议:商家未明码标价销售商品,是否构成价格欺诈?这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保护,更触及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命题。

法律界定模糊地带

《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明码标价,《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商品标价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商家利用“标价位置隐蔽”“价签文字模糊”等手段规避监管。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局2023年查处的某连锁便利店案例显示,该店将价格标签粘贴在冰柜底部夹层,导致85%的消费者未能注意到具体价格。

法律界对此存在不同解读。中国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戴龙指出,价格欺诈的构成要件包含主观故意和客观误导两个维度。若商家存在系统性隐瞒价格行为,即便未直接虚报价格,仍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商业欺诈。但实务中,如何证明商家存在主观故意,往往成为执法难点。

消费者权益实质受损

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双重受损已成不争事实。上海市消保委202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遭遇“雪糕价格刺客”的消费者中,62%选择忍气付款,28%当场退货,仅10%进行投诉。这种沉默多数现象折射出维权成本与商品价值间的失衡,北京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张玉珠将其称为“小额侵权困境”。

心理学研究为这种消费决策提供了新视角。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实验室发现,当消费者手持已拆封冷冻食品面对高价时,会产生“沉没成本谬误”,72%的受试者宁可支付超额费用也不愿承受社交尴尬。这种心理机制被部分商家巧妙利用,形成新型消费陷阱。

市场秩序遭受挑战

价格透明度缺失正在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中国人民大学市场流通研究所追踪数据显示,某网红雪糕品牌在实施明码标价后,单店月销量下降43%,而周边竞品销量上升27%。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印证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现实市场的具象化表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商业信任体系的侵蚀。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2023年调研表明,遭遇价格不透明问题的消费者,对该商家的整体信任度下降56%,连带影响其他商品购买意愿。这种信任危机具有传导效应,南京某社区超市因雪糕标价纠纷,三个月内整体营业额下滑19%。

监管实践面临革新

现行执法标准存在明显滞后性。深圳市市场稽查局2024年开展的专项整治中,37%的涉事商家利用“预包装食品未开封可复原”的特性,辩称不存在实质损害。这种法律解释的灰色空间,要求监管手段必须与时俱进。

技术赋能正在打开治理新格局。杭州市试点推广的“智能价签系统”,通过电子墨水屏实现价格实时联网更新,使价格投诉量下降68%。广州天河区推行的“区块链溯价”模式,将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价格信息上链,为价格监管提供全流程证据链。

市场经济本质是契约经济,价格透明是最基础的契约精神。当雪糕不再成为“价格刺客”,当消费者无需担心结账时的意外“惊喜”,这才是健康市场生态应有的模样。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动态定价机制与明码标价的兼容性,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价格披露制度。监管部门或可借鉴证券市场监管经验,建立商品价格重大变动提示机制,让“阳光交易”照亮每个消费环节。




上一篇:商家未按约定时间发货,消费者可申请哪些补偿
下一篇:商家泄露消费者隐私需承担哪些责任
电脑销售方的市场调研方法有哪些
如何应对商家的拒绝退货
如何通过市场调研制定精准销售策略
淘宝商家未履行优惠活动承诺能否要求退款
商家发布商品时如何避免侵犯知识产权
如何按月自动累计表格中的销售数据
商家拒绝赔偿时如何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维权
销售人员招聘内容、招聘信息最新招聘2023
分期付款时商家是否有权更改付款条件
客单价与客流量如何共同影响销售额
销售过期食品的罚款金额如何计算
投诉商家后如何查询处理进展
销售病猫的猫贩子可能会面临哪些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