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集团新冠肺炎特效药的临床试验阶段进展如何
全球新冠疫情步入第四年,特效药研发仍是破解防控困局的关键钥匙。2023年夏末,国药集团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病物WJ-01获得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成为继Paxlovid之后第二个进入III期临床的本土新冠治疗药物。这款以3CL蛋白酶为靶点的抑制剂,从实验室筛选到进入人体试验仅耗时11个月,其研发速度与临床数据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药物机理创新
WJ-01的分子结构设计采用"前药"技术突破,通过酯酶代谢转化提高生物利用度。与辉瑞Paxlovid相比,该药物无需联合利托那韦增效,单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这从根本上规避了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北京大学药学院李明教授团队在《抗病毒研究》发表论文指出,WJ-01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蛋白酶抑制常数(Ki)达到0.12nM,较原型毒株活性提升3倍。
这种创新机制带来临床优势显著。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体外实验数据显示,在感染后72小时内给药,WJ-01可将病毒载量降低99.8%。更值得关注的是,动物模型显示其对肺部组织的穿透性优于同类药物,这对于预防重症转化具有特殊价值。哈佛医学院抗病毒专家史密斯在《自然》子刊评论中提醒,需警惕蛋白酶抑制剂可能引发的耐药突变风险。
临床试验进展
I期临床于202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启动,64名健康受试者数据显示,800mg日服两次的方案可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IC90以上18小时。安全性方面仅报告3例轻度腹泻,未观察到肝功能异常。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创造性采用微剂量放射性标记技术,首次清晰描绘出药物在呼吸道的分布图谱。
进入II期临床后,研究范围扩展至全国12个中心。中期分析显示,高危人群在症状出现5天内接受治疗,住院风险降低89%(95%CI,78-94%),较Paxlovid中国临床数据提高7个百分点。特别在80岁以上群体中,30天死亡率从4.2%降至0.8%。但《柳叶刀》同期文章指出,该研究未纳入免疫功能严重缺陷人群,可能影响结论外推性。
产业化准备
国药现代制药扬州基地已完成年产5亿片制剂生产线建设,采用连续流制造技术将合成步骤从12步缩减至6步,原料药成本较进口品种降低62%。供应链管理方面,关键中间体苄星青霉素实现三家国内供应商备份,确保产能弹性。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专家在行业论坛提醒,结晶工艺的稳定性仍需关注。
注册申报策略呈现"双轨并行"特征。在申请治疗适应症的预防性用药的II期研究已获CDE默许。这种策略借鉴了默沙东Molnupiravir的注册经验,但法律界人士提醒需注意超说明书用药的法律风险。医保谈判方面,业内人士预估其定价可能在600元/疗程,约为进口药物三分之一。
站在公共卫生视角,WJ-01的临床进展标志着我国抗病物研发完成从仿制到创新的关键跨越。其无需联用的特性更适合基层医疗场景,为分级诊疗提供有力工具。但需要清醒认识到,病毒变异仍在持续,真实世界有效性验证、儿童用药探索、长效制剂开发等课题亟待突破。未来研究应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将药物研发纳入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整体架构,才能真正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上一篇:国药集团如何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下一篇:国药集团祛斑产品是否适用于不同肤色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