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厘米秀中使用他人素材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在数字化社交产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厘米秀作为手机QQ推出的虚拟形象互动功能,凭借个性化装扮和趣味动作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用户通过搭配服饰、场景和动作构建虚拟形象,过程中往往涉及对第三方素材的二次创作或直接使用。这种创作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如何界定,成为值得探讨的法律议题。
一、原创性与素材权属的界定
根据《著作权法》,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受法律保护,而创意、风格等抽象概念不属于保护范畴。例如,用户若在厘米秀中直接复制他人的原创插画作为背景元素,即便仅截取局部内容,仍可能构成侵权。上海浦东法院审理的图片侵权案件显示,被告败诉率高达100%,这体现了司法实践中对原创表达的高度保护。
但若用户对素材进行实质性改编,例如将他人摄影作品转化为抽象线条图案,或通过拼贴、滤镜处理形成新视觉效果,则可能符合“转换性使用”标准。此时需判断新作品是否具备独立创造性,例如网页设计领域认为“独创性要求较低,但需体现作者个性”,这种标准同样适用于虚拟形象的二次创作。
二、合理使用原则的适用边界
非商业用途不能直接豁免侵权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合理使用需符合特定情形,如评论、教学或新闻报道等。曾有用户将影视剧角色形象植入厘米秀并制作搞笑短视频,虽未直接获利,但因影响原作品市场价值(如替代角色周边产品)仍被判定侵权。
个人使用场景中,若用户仅在私密聊天中使用他人素材且未传播,可能符合“个人学习欣赏”例外条款。但一旦涉及群聊传播或空间展示,则进入公共传播范畴。例如某案例中,用户将未授权音乐设置为厘米秀动作音效并在千人社群分享,法院认定其行为超出合理使用范围。
三、用户协议与平台责任划分
厘米秀用户协议通常要求用户承诺素材来源合法,但这属于单方免责声明。司法实践中,平台需履行“通知-删除”义务,若收到侵权通知后未及时处理则需承担连带责任。此前某社交平台因未及时下架用户上传的侵权动漫形象,被判赔偿版权方12万元,这对厘米秀等UGC平台具有警示意义。
平台技术措施的双刃剑效应值得关注。厘米秀提供的素材库若包含未获授权的IP形象(如网页60提及的初音未来、魔兽角色争议),平台可能成为直接侵权主体。而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素材溯源、建立创作者认证体系等举措,则可有效降低侵权风险,此类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合规重点。
四、司法实践与赔偿标准演变
从既往判例看,图片类素材侵权赔偿多在500-2000元/张,但具有商业属性的虚拟形象赔偿额显著提高。2023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虚拟服装侵权案”中,被告擅自将设计师作品用于社交形象装扮,被判按服装销售额的30%赔偿,总额达8.7万元。这显示司法机关开始关注虚拟商品的知识产权价值。
酌定赔偿考量因素呈现精细化趋势。包括素材使用比例(如是否为核心设计元素)、用户获利情况(如通过虚拟礼物兑换变现)、对原作品市场影响等。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因在厘米秀中使用未授权插画吸引粉丝引流至电商店铺,最终按店铺销售额的15%被判赔偿,这体现了司法对衍生商业价值的严格规制。
五、风险防范与合规建议
对个体用户而言,优先选用平台官方素材库或CC0协议资源是基础防线。例如部分设计网站提供可商用的剪影素材(如网页78所述),这类元素经组合调整后既能保持创意又避免侵权。若需使用特定IP元素,可通过腾讯云版权交易平台等渠道获取正规授权。
企业用户需建立素材审核流程。某MCN机构要求运营人员上传厘米秀内容前,需完成“三步验证”:确认素材来源证书、比对版权登记信息、留存授权沟通记录。这种机制使其在三年内涉诉案件降幅达76%。培养用户版权意识也至关重要,厘米秀曾通过弹窗提示、侵权案例公示等方式提升社区合规氛围。
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数字化时代,厘米秀等平台的素材使用规则亟待法律与技术的协同创新。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元宇宙场景下的跨国侵权管辖等前沿问题,为构建健康的数字创作生态提供理论支撑。
上一篇:在华为P20时间表中如何设置节假日 下一篇:在国际市场上如何确保知识产权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