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的莆小科志愿服务项目包含哪些内容
在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莆小科”党团员志愿服务项目以科技之光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实践路径,成为高校志愿服务领域的一抹亮色。该项目立足学科优势,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性、多样化的服务矩阵,构建起覆盖科技教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弱势群体关爱等多维度的服务体系,展现出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乡村教育
“莆小科”组建的“智引乡村支教队”与“星星点灯编程普及队”,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知识引入乡村课堂。在莆田市周边的十余所乡村小学,志愿者们开设的无人机操控、机器人编程课程,使原本仅存在于课本的科技概念转化为孩子们手中的实践模型。通过“传感器+农业”实验课程,学生亲手搭建的智能灌溉系统已在部分乡镇的农田试点应用,实现科技服务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衔接。
这种科技支教的创新模式突破传统教育边界,形成“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手册》,结合STEAM教育理念设计出32个模块化课程,其中“AI图像识别垃圾分类”项目在2024年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银奖,验证了科技志愿服务对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显著作用。
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
“青科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汇聚汉、回、畲等7个民族的132名志愿者,通过语言桥梁搭建文化认同。在莆田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的“语言+”行动,不仅包含普通话推广课程,更创新设计出涵盖畲族银器锻造、回族饮食文化等元素的双语教学体系。志愿者团队编纂的《闽地民族语言文化图谱》,系统收录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语言表达方式,成为地方文化保护的动态数据库。
该项目深度挖掘民族技艺的现代价值,如在霞浦县半月里畲族村建立的“数字非遗工坊”,运用3D建模技术对传统凤凰装纹样进行数字化保存,并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织锦工艺。这种“科技+文化”的志愿服务模式,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效率提升40%,相关成果被纳入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典型案例库。
扶弱助残传递温暖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莆小科”构建起精准化服务网络。其“科技助残实验室”研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已为47户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通过语音指令即可操控家电的物联网装置,使重度肢体残障者的生活自主性提升65%。该项目联合莆田市残联建立的“需求—研发—反馈”闭环机制,确保技术解决方案切实贴合服务对象实际。
在心理健康领域,志愿者团队开发的“星语心桥”AI情感陪伴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个性化社交训练。该系统累计收集3200小时的行为数据,形成的干预模型在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应用中,使受训儿童的主动社交行为发生率提高28.6%。这种将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创新实践,开创了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
“新生万物”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及八闽大地,建立起包含126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档案库。在莆田木雕保护实践中,团队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国家级传承人林建军的36件代表作进行高精度建模,创建的“数字孪生木雕博物馆”实现文物资源的云端共享。这种科技赋能使传统工艺的教学效率提升3倍,相关技术标准已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采纳。
项目团队还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电子木雕灯”系列文创,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光影与雕刻艺术的动态交互。该产品在2024年海峡两岸文博会上达成87万元订单,所得利润全部反哺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形成志愿服务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红色基因与思政融合
在莆田市中山中学开展的“红色思政+科创育人”系列课程,将党史教育与人工智能教学有机融合。志愿者设计的“VR重走长征路”体验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湘江战役场景,配合编程课程引导学生开发“红色基因识别算法”。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使青少年的党史知识掌握率提升至92%,相关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项目团队深度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对哲理钟楼等23处革命遗址进行数字化保护。开发的“AR时空对话”应用程序,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参观者与历史人物展开跨时空互动,该技术使红色教育基地的访客停留时间延长40%,青少年群体参观复购率达68%。这种将科技创新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为高校志愿服务开拓出思政教育的新维度。
上一篇:莆田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下一篇:莫斯利安多角灵巧包装设计有哪些便利性和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