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校友中有哪些知名企业家或行业领袖
天津商业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以“育经世之商才,授致用之术业”为办学理念,四十余年间培育了大批兼具商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行业精英。这些校友深耕不同领域,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产业,从金融投资到企业管理,以卓越成就诠释了“天商精神”的传承与实践。他们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引领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行业变革与技术创新中书写了独特的商科教育篇章。
一、制冷与能源行业的领军者
在低温工程与能源动力领域,天津商业大学的校友群体形成了显著的行业影响力。蒋立作为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企业成为中国中央空调四大品牌之一,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研发制造网络,其公司不仅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更通过院士工作站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另一位行业标杆李增群,作为烟台冰轮集团董事长,将低温冷冻技术拓展至环保制热、精密铸件等跨领域应用,其主导的冷链技术体系在中国冷库安全标准制定中起到关键作用,曾受邀返校分享技术转化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唐俊杰的职业生涯更具产学研融合特征。她主导的氨制冷剂安全应用技术突破,使中国冷链物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团队研发的智能温控系统被应用于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了14亿人的食品安全。这种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民生工程的实践,体现了天商人在技术与社会责任上的双重担当。
二、多元化领域的创新先锋
跨领域创新成为新一代天商企业家的显著特征。宋益群创立的亿群控股,开创了“产业投资+资本运作”的复合模式,在宁夏区域经济发展中培育出多个上市公司,其投资组合涵盖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战略新兴领域,展现出商科教育的跨界整合能力。韩金光则将生物技术创新与热带资源开发相结合,其创立的思坦德生物建成国内首条天然维C生产线,推动海南热带果蔬深加工产业升级,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中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张伯清带领贝罗尼集团完成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赴澳IPO的首例突破,130项专利的积累彰显了从文秘专业到生物科技领军人物的转型智慧。金嘉轶创立的企道知行公司,开创“教练式咨询”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其独创的团队赋能体系被纳入天津大学创业课程。
三、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典范
校友与母校的深度合作构建了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赵金龙团队创立的天商冰源科技,与学校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五十余项制冷专利的转化应用,直接推动教学实验室升级为产业孵化平台。这种“校友反哺”模式,使课堂理论教学与产业前沿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刘征掌舵的中民健投,将商管专业理论应用于大健康产业,其打造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成为天商MBA案例库的经典教学素材,开创了商业理论验证与产业实践互动的创新路径。
这种产教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转化层面,更延伸至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唐俊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推动冷链物流数据统计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其行业洞察直接反馈至天商课程设置,促使《智慧冷链管理》等三门新课进入专业选修模块,实现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动态平衡。
四、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天商校友群体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李增群领导的冰轮集团,在新冠疫情期间紧急改造医用冷库设备,保障疫苗冷链运输,其团队研发的-70℃超低温存储技术,为全球疫苗分配提供中国方案。唐俊杰推动的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建设,使西部贫困地区果蔬损耗率从30%降至8%,直接带动20万农户增收,该项目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经典案例。
在健康产业领域,刘征团队构建的中医药产业化平台,将82个民族医药验方转化为上市产品,建立从药材种植到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这种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印证了天商“明德济世”校训的当代诠释。宋益群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创立女性创业者扶持基金,其“资本+导师”的赋能模式,已培育出47家女性主导的高科技企业,重塑了传统商业中的性别角色认知。
回望天津商业大学校友的创业轨迹,可见商科教育从专业深耕到跨界创新的演进脉络。制冷技术的产业化突破、资本运作的模式创新、产学研的生态构建、社会责任的商业转化,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商科人才培育的立体图景。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校友企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商科教育中企业家精神的代际传承路径。在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天商人的创新基因注入新质生产力培育,或将开启商科教育变革的新篇章。正如校友唐俊杰所言:“企业的天花板取决于人才的格局,而人才的格局源自教育的根基”,这或许正是天津商业大学校友群体持续创造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上一篇:天津商业大学如何推动产学研结合 下一篇:天津商业大学红十字会在社会服务中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