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虚假宣传免责条款是否属于霸王条款



在商品房交易市场中,开发商常通过格式合同将“前期宣传不构成要约”等免责条款嵌入补充协议,试图将虚假宣传行为与合同责任切割。此类条款是否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义的“霸王条款”,不仅关乎数千万购房者的切身利益,更折射出市场经济秩序中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的价值博弈。

法律属性:格式条款的效力边界

根据《民法典》第496条,格式条款提供方需履行提示说明义务,且不得存在“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其责任”的情形。司法实践表明,开发商单方拟定的免责条款往往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未采取加粗、弹窗等显著提示方式(如网页36案例所示);二是排除广告宣传内容对合同效力的约束;三是将交易风险完全转嫁给购房者。重庆市一中法院在张某案中明确指出,补充协议关于“广告宣传不作为合同内容”的约定属于格式条款无效情形,因其单方免除开发商责任且影响购房决策(网页1案例三)。

此类条款的效力认定需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17条综合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在反法司法解释中强调,即使条款未直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若其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严重失衡,仍可基于公平原则否定其效力(网页22)。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黑楼孤魂”著作权纠纷案更创造性地提出,虚假宣传导致的可能产生跨领域损害,突破传统竞争关系认定标准(网页22案例)。

表现形式:免责条款的惯用手法

开发商惯用的免责手段呈现体系化特征。首先是合同架构上的技术处理,将核心承诺置于宣传资料,而将免责声明嵌入补充协议附件。例如某楼盘在户型图明确标注“一梯一户”,却在补充协议第12.3条约定“电梯配置以最终规划审批为准”(网页1案例三)。其次是责任范围的限缩,如约定“因测量标准变化导致面积差异不担责”,但法院在判决中运用不利解释规则,认定该条款不能免除3%误差外的价差返还义务(网页1案例六)。

更隐蔽的方式是通过违约责任不对等实现风险转嫁。典型案例显示,某开发商在合同正文约定买卖双方逾期责任均为1%违约金,却在补充协议将购房者违约金提升至总房款50%,而自身逾期交房仅需退还本金。北碚区法院审理时发现,该开发商与所有购房者签订的补充协议条款完全一致,构成权利义务的显失公平(网页1案例一)。此类条款设计违反《合同行政监督管理办法》第7条关于禁止单方加重相对方责任的规定(网页36)。

司法实践:裁判尺度的演进轨迹

近三年司法裁判呈现三个趋势:一是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早期判决多拘泥于条款表面文义,如某案一审认为“宣传资料仅供参考”系行业惯例应予尊重。但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年反法司法解释中确立“相关公众认知”标准后,裁判更注重条款对购房决策的实际影响(网页22)。二是损失举证责任的缓和。新解释虽要求购房者证明损失存在,但认可交易机会丧失、商誉贬损等间接损失,并允许参照反法第17条适用法定赔偿(网页22)。三是穿透式审查的运用。在潼南区张某某按揭贷款纠纷中,法院发现补充协议实质修改了主合同约定的协商解约权,构成对合同解除机制的系统性破坏(网页1案例四)。

值得关注的是类案裁判中的价值权衡变化。2015年前,司法多倾向于维护合同稳定性,如某高院认为“开发商享有最终解释权”属商业惯例。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施行后,2024年北京某中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所谓最终解释权条款,本质是经营者利用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权利,与民法典公平原则根本抵触”(网页36)。这种转变体现司法机关对消费者实质平等保护理念的强化。

制度完善:多元治理的路径探索

遏制虚假宣传免责条款需构建“预防-审查-惩戒”的全链条机制。行政监管层面,可借鉴重庆市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审查制度,要求开发商对补充协议中免除主要义务的条款进行专项说明(网页1)。行业治理方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在推行《商品房买卖格式条款示范文本》,将“广告宣传具体确定内容视为要约”等规则纳入行业标准(网页12)。司法创新领域,杭州互联网法院试点的“格式条款智能识别系统”,通过自然语义分析自动标注不合理条款,已在287件案件中辅助法官完成条款效力认定。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两个方向:一是大数据时代虚假宣传的形态演变,如VR看房、AI讲解等新型营销手段中的条款规避问题;二是集体诉讼制度在商品房纠纷中的适用空间。某学者团队对2018-2023年2635份判决的分析显示,购房者个体诉讼的平均维权成本达房款价值的8.2%,而群体诉讼可降低至2.7%(网页46)。这提示建立商品房纠纷专项集体诉讼机制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本质是契约经济,但契约自由不能成为恃强凌弱的工具。当开发商滥用格式条款将商业风险单方转嫁给购房者时,司法裁判通过穿透式审查否定条款效力,行政机关依托新型监管工具强化事前预防,共同构筑起契约正义的防护网。这不仅是对个体购房者权益的维护,更是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护航。未来需继续完善立法供给、强化科技赋能,让“霸王条款”在法治阳光下无所遁形。




上一篇:开发商破产后业主能否要求解除购房合同
下一篇:开发商虚假宣传户型可能面临哪些民事法律责任
老年消费者如何避免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什么是返费活动的常见骗局
开发商擅自增加容积率会受到何种行政处罚
西昌学院社团如何进行活动宣传
如何制定宣传计划
重阳节活动中的宣传策划应如何进行
小区虚假广告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抖音定位对品牌宣传的作用
购房者如何识别烂尾楼
中介公司虚假宣传应找哪个部门投诉
自行与开发商协商可能引发哪些新问题
如何识别虚假宣传行为